一个阴雨绵绵的初冬,朋友万达约我在茶室聊聊。当我见到他那一脸沮丧的样子,还真有些吃惊。他眉头皱得能拧出水来,见我来了,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站起来打招呼,好像在掩饰什么似的,垂下了头。无言地坐了一会儿,隔着微醺的热气,他忽然叹了口气,开始感叹别人的休闲自己的辛苦,说头晕背痛还有心慌眼睛发花,整天脑子像进了水,糊里又糊涂。
气温明显的降低了。广播里,主持人一遍遍地告诉大家秋冬季节日照少,人体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情绪就会感到低落,只要加强光照,情绪应该会好转。我打趣地对万达说:“要不,我和茶室老板商量商量,把所有的日光灯都打开,给你来个日光浴,帮你调节调节。”望着万达毫无表情的脸,我说:“你得了‘流感’啦,就是流行的‘心理感冒’啊。”
什么是“心理感冒”呢?这要从健康的概念说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基本定义。感冒是一种身体的常见病,每到季节变换时,病原体就可能乘虚而入,使人患上感冒,头疼脑热,流鼻涕,打喷嚏,全身又酸又懒,没精神没力气,影响工作影响生活。如果好好休息,及时用药,很快就可以痊愈了。
如同身体感冒一样,心理也会患上“感冒”。这就是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感冒”的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精神卫生:新观念,新希望》的报告说,抑郁症、神经症、酗酒、药物依赖、自杀发生率等在世界均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