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公孙弘

公孙弘(西汉丞相)

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 本    名公孙弘
  • 字    号公孙季、公孙次卿
  • 所处时代西汉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齐菑川国薛县人
  • 出生时间汉高祖七年(前200年)
  • 去世时间元狩二年(前121年)
  • 主要作品《公孙弘》十篇
  • 主要成就推广儒学
  • 官    职丞相
  • 爵    位平津侯
  • 谥    号献侯

初徵博士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公孙弘同龄的贾谊被征为博士,一年之中升迁为太中大夫之职。  虽然汉文帝喜好刑名学家之言,然而在贾谊一系列的建议下,  文帝亦开始慢慢的尝试任用一些儒学之士,并且初设一经博士。 
汉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以后,四十余岁的公孙弘拾起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  汉景帝时,专门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因年迈回到家乡齐地教书,公孙弘曾多次向他请教学问。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  公孙弘来到长安后,遇到同被举荐,且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辕固,辕固当时已经九十余岁。公孙弘出于对长者的敬重而不敢直视辕固,辕固因此对公孙弘说:“公孙先生,您务必要按照儒家思想来事君,不要歪曲自己的学术来投世人之所好!”  后来,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