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桂芳
[摘要]作为晚唐艳情诗人的代表,李商隐却和佛教有密切关系。李商隐接触佛教始自童年,随人生波折,中年时期日渐沉迷。他以自己的人生体验,证悟了万般皆苦、一切皆空、涅槃寂静等佛教真谛;并汲取天台宗及禅宗等佛学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脱。但李商隐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他修佛是为寻求内心平衡,其佛学观念并不彻底。
[关键词]李商隐;佛教
晚唐时期,文人与佛教结缘是一个普遍现象,诗文大家李商隐也不例外。不过,李商隐与佛教的关系更具典型意义。首先,李商隐自幼跟随一位精通《五经》、恪守儒道的叔父学习,少年时学仙玉阳,中年丧妻后则尅意事佛,和儒、释、道都有密切关系。其次,李商隐诗歌向以沉博绝丽、深情绵邈著称,这样一位以艳语为本色的诗人,却对佛教有着异乎寻常的虔诚。李商隐曾于梓州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自出财俸,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华经》七卷;在临终之际甚至愿削染为知玄弟子,弃绝世事,遁入空门。在他身后,佛教把他列入佛门“传灯录”,现存最早为其诗作注的道源也是明末一位僧徒。揭开层层看似矛盾的面纱,理清李商隐和佛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深入剖析李商隐深微的心路历程,破解“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李诗之谜将大有裨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李商隐生平考证和诗歌艺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佛学角度来探讨的却很少,只有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王增斌《李商隐的佛道情缘》、陈引弛《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等少数论著做过初步探析,从而为这一研究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空间。本文将通过解读李商隐诗文,对其修佛历程、佛教观念以及佛教在其思想中的地位进行探讨,以期对其研究的深入略尽绵薄。
一、李商隐的修佛历程
李商隐自幼就与佛教有密切接触。他自言“《妙法莲华经》者,诸经中王,最尊最胜。始自童幼,常所护持”、“兼之早岁,志在玄门。及到此都,更敦夙契”。他与僧徒一直有所往来,如澈师、臻师、惠祥上人、融禅师等,其《归来》诗云:“旧隐无何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