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四龙
提要:三谛圆融,是天台宗实相论的根本原理。本文追溯了南北朝的二谛义之争,从中抽绎三谛思想的理论源起,论证法华圆教里的三谛就是二谛,揭示三谛圆融的实质就是圆融相即,说明智顗的实相论调和了言教和境理的矛盾,达到了本体论与真理论的统一。
主题词:三谛圆融
二谛问题,是南北朝佛教的中心话题之一。在这种佛学背景下,天台宗创始人智顗(538-597)提出了三谛圆融,解决了当时二谛义讨论中悬而未决的摄法与相即问题,使之成为天台宗实相论的根本原理。
一、南北朝二谛义的两个问题从东晋开始,由于《道行经》、《放光经》等早期汉译般若经的流传,二谛思想一直受到中国僧人的极大关注,譬如,六家七宗都有他们自己的二谛义。到了南北朝初期,有宗经典的传入,特别是《涅槃经》的广泛传播,致使对二谛的理解有了新的视角。在南朝齐梁之际,在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的组织下,出现了所谓二十三家二谛义,盛况空前。
在各种佛典里,般若经系统的《中论》,对二谛的解释最具有权威性,也是当时普遍接受的观点。龙树在观四谛品里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1。
青目的注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2因此,二谛用来说明佛教的真实义,凡夫和圣人对佛教所谓的真实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世俗谛和第一义谛的差别。诸佛菩萨之所以依照二谛说法,就是要转凡成圣,使得众生割舍对于虚妄法的执著,体认一切皆空的道理。
鸠摩罗什(343-413)译出《中论》以后,对于二谛的理解,基本上体现了般若性空思想。后来,涅槃佛性、如来藏思想逐渐流行,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理论问题需要中国僧人回答。在当时各派论师的论战里,有两个问题比较集中,一是摄法,一是相即。
1、摄法尽不尽的问题
《涅槃经》流行以后,人们自然就会关心,佛教所要追求的涅?,最后证得的佛果、佛德,能不能用二谛说明?有人主张涅?属于真谛,有人则主张涅槃出二谛外。这也就是问,二谛能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譬如涅槃、佛果?
涅槃师宝亮(444-509)主张真如出二谛外3,有的成实师亦持相似的观点,认为二谛摄法不尽。根据智顗、吉藏(549-623)的记载,开善寺智藏(458-522)主张二谛摄法尽,佛果不出二谛外4;庄严寺僧竁(467-527)认为,二谛摄法不尽,佛果非真非俗,引用《仁王经》的话说超出二谛外,主张设立第三谛5。智藏、僧竁这两位梁代大和尚,在二谛问题上争执不下,后人称之为风流二谛,形容他们的主张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僧竁是最早明确提出三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