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东晋时候,佛教的发展遭遇瓶颈,法显正是顺应发展趋势,成为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给佛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佛教的继承和弘扬烙下了不灭的长治印记。
 

求法高僧——法显
 

  法显(约337-424年),东晋僧人,俗姓龚,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法显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后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梵本。后又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

  法显由海路回国,前后凡14年, 游30余国,携带诸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

  当法显完成《佛国记》后,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在佛堂内,法显最后一次礼拜着佛祖。对于一个僧人来说,生命的目的就在于圆满成佛。自踏入佛门以来,法显始终追随着佛的脚步,没有片刻的懈怠。公元423年,法显在荆州江陵的辛寺里悄然逝世,享年86岁。

  著述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佛国记》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最古老的典籍,对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受法显影响,东晋末年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南北朝时更为盛行,直到后来各朝代都有僧人西行求法。法显和唐代的玄奘、义净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而法显是“创辟荒途”者,后二位都是受法显的影响而西行的。1600年来,法显始终没有被人们所遗忘。法显所创作的《佛国记》,更是代代相传,被翻译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