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澍军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逻辑学》上卷第2页,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所以,崇尚美好的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总要有发自内心世界的哲学精神向往和哲学理性的追求。德性同样也是美好的。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追求德性完美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导向。这可以从论证德性之根本的三个重要命题得到证明:德者,国之基也;德者,人之性也;德者,智之帅也。不难看出,就一般意义上讲,哲学与人的德性修养无疑存在诸多相互观照和贯通的关系。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如果我们不想把它滞留在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而是以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直面世界,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会对人们的德性修养及其系统构筑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系统的世界观指导。人类的思想史表明,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一种世界观理论体系。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什么?“道”就是一种世界观。而“道德”,则意味着德性修养是以“道”为前提基础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