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论语》诠释传统中的时代张力——以“事君”及其历代解释为例

作者:陈壁生
《论语》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一本被认为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历代儒家文人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通过解释发展思想。《论语》成书之后,历代儒家对它的梳理、考证、解释往往成为构建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发展出一套《论语》的诠释系统。
孔子的时代,与历代诠释者所处的时代,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孔子之后的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开始借助政治建制渗透到社会之中。儒学是通过建制化得以推广的,陈寅恪先生就说:“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为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现实。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生活之方面。”⑴儒学的政治化、社会化,在历史上层层累积成为一套文化模式,衍生出一套道德教条,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的道德楷模。正是由于历史环境、时代语境的差异,诠释经典的学者在解释经典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经典诠释者通过解释复活经典的生命,并且在解释中发挥新的思想,同时解释者与经典的时代差距——主要体现为历史背景的差异与语言环境的差异,又使经典与诠释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时代张力。⑵今天我们借助历代注解去解读《论语》,便必须时时注意这种张力,一方面通过解释去理解经典,另一方面是通过经典与解释的张力去理解思想史的变迁。同时,现代学术研究者以现代眼光去考察传统思想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企图把传统思想,或者具体某个思想家的思想,解释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思想系统,这无疑严重地戳害了传统思想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揭示传统思想在不同时代的经典与解释的张力,有利于我们认识思想传承中的丰富性,与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君臣关系是“五伦”之一,“忠”又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史概念。本文将考察孔子时代儒家心目中的事君原则及“忠”的思想内容,采用以经解经的方法,力图祛除历代注解可能产生的误读,进而解读几个《论语》诠释文本对事君原则的阐释,从而揭示经典与解释的时代张力。
一、以经解经:对《论语》中“事君”内容的考察
在中国的经典诠释史上,有一种诠释方式,是“以经解经”,也就是采用另一种经书中的历史事实、意旨相似的内容,注解一种经书。由于经书的内容,在时代上相距不远,在权威性上相对可信,在思想体系上义理交叉互证,正是由于内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