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徐宁
语言是"知"的表现
庄子哲学有独特的魅力,这得益于他对语言的独特把握。他认为语言产生于人心,是知的表现;语言是一种工具,具有有限的功能。在理解的时候,应"不落言筌"、"得意忘言"。这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理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力图把庄子的语言观放到他的哲学背景中来考察,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庄学的特色。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继老子之后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它的著作《庄子》不论在中国思想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学说是接着老子讲的,但他在不少方面和老子的侧重有所不同。在思想上,庄子和老子一样有着消极的面貌,倡导无为清静的主旨,但他在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历史、现实政治,否定儒家仁义道德的伦理价值、否定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人生有所干预作为的意义的时候,表现出了独具个性色彩的勇气和睿智的思考。同时,庄子在对自己观点的论证上比老子更为细微深入。
《老子》简约而深奥,《庄子》恣肆而缜密。这表现在他对论证方法、表达风格自觉的把握和规划上,类似与今人所说的"语言、文体的自觉"。可以说,庄子不仅看重"说什么",他也不忽视"怎么说"。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谈论庄子的"语言观"。
1、"言非吹也。" 在《齐物论》中,庄子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风吹之声,指出"天籁"的特点就在于"使其自己&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