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辩学派的黄方刚曾考证,《庄子》中的历史人物关系,可能者达七十九条之多(老子与孔子的不计),不可能的仅两条(见《古史辩》第四册。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这个重要结论最近又被陈鼓应先生重新年提起。陈也认为,《庄子》寓言内容虽妄,然则寓言中历史人物的行辈关系从无紊乱(见《哲学研究》1998年第九期,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一文)。实际上,不只是历史人物的行辈关系,而且历史人物的姓字、乡里、时代、行踪等方面的记载,也十之八九是可信的。
《庄子》所记晚周时期的历史人物(包括重言中的和寓言中的),共计一百二十一条(疱丁、轮扁一类无名姓者不计),按其可信程度可分为四种情况:
1、违悖史实者,凡四条。
《田子方》:“庄子见鲁哀公…………”
《盗跖》:“孔子与柳下惠为友……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
《说剑》:“昔赵文王喜剑……乃召庄子、”
《徐无鬼》:“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歼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
以上四条,皆属杜撰或误记。考《田子方》一条,子活动的年代哀公死相云一百五十年左右,庄子绝不能绌儒生于哀公之前。《盗跖》说的柳下季,即柳下惠。《左传》僖公二十六(公元前634年),齐攻鲁,柳下季派人劝齐退兵,此事载于《左传》,大约是可信的。如柳下季当时三十岁,则至孔子成年,柳下季当在一百三十岁以上,就算他长寿且与孔子交友,也绝无可能见及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的子贡。关于盗跖其人,古无定说。《盗跖》云:“盗跖乃方休卒徙于大山之阳”,但孔子说曰:“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盗跖》)鲁国分明在泰山之南,宋、卫在泰山以西,说“北使齐鲁,东使宋卫”,方位上自是不通。可见,孔子往“太山之阳”见盗跖一事,也纯系编造。《说剑》一篇,近人根据文章思想及赵文王、太子悍、庄周等人的时代,考订为战国末期纵横家的作品,文中“庄子”原指庄辛,后误附为庄周,遂将此篇收入《庄子》,则《说剑》载庄周论剑事,不仅有误,而且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