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雨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和学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讲的是入世,形而下的东西较多,所以也并不被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求,佛家讲的色空,中道,圆融与道家讲的阴阳,有无在最高层面的境界是相近的和相通的,固受古今文人墨客所推崇。但传统文化又始终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和桎梏,不会发生象欧洲文艺复兴式的梯级发展。
道家思想起自久远,李聃创记五千真言,庄周论天道求自由之精神,见素抱朴的葛洪,创玄而又玄之说的成玄英,著书教道的陶弘景等等逐渐自成体系.“无为”是老庄思想的核心,并着重论证“天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老子的“道”又称为“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后来佛家讲的色空,心境现依是同等层面的精神境界和认识论。庄子所述的道家最高境界用今天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自由”,逍遥游,精神的逍遥,是排除由外物引起的一切杂念之后使思想在无穷的心灵环宇中任意弛驞飞翔。艺术的终及追求也是自由,那么如何达到“自由”呢,艺术家在思考在探索。这不仅是观念和思想上的磐涅,而且要找出到达“自由”之门的路。西方的后现代哲学家正在研究道家思想,他们认为道学和禅学的境界是大自由,应该成为世界的主流的认识论和思想追求。
怎样使人思想高尚起来,在哲学与宗教里各有不同的认识与方法。传统哲学认为提高优美的审美意识,现代哲学认为是崇高的诗意境界。但是当代人认为崇高太玄远,其实人恰恰是需要向往天上的玄远才能得以安然地在地上生存与追求,崇高是有限对无限的崇敬感,正是它才能推动着有限者不断超越自身。艺术无疑也要肩负起哲学的实践任务,要不断超越艺术内涵与形式的自身,超越有限的目标。
道学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万物”后还要归一,天人合一。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生二就是哲学的主客二分法,二生三是阴阳合合产生新的生命体,三生万物,生命不断繁衍。这里道家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高于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儒家层面的“天人合一”。当代艺术家不仅要学东西方艺术的历史和观念,更应学习东西方的哲学,特别是我们自己前辈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面对艺术创作。当下许多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没有思想没有观念,只注意画的那一笔细腻,那一笔老练,并以此为满足和荣耀。艺术一词不难理解,但真正被画家领悟了吗。“艺”是个性的,是形而上的,“术”是带有共性的,当然对每个术的开创者而言,在他开创之际也是个性的,“术”是形而下的,它对于画家而言既是方法论,又是桎梏。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悟人生,以诗性的审美来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的本知,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老庄道学美学的特点是其本体性,虚无性,模糊性和混浊性.老庄道学美学其实是诗性美学,一种本体性的原始美学,是当代美学的源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庄的”道”在方法论上是相似的,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有相通之处,这主要是表现在向本源的溯求,特别是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这是基于两者的相反相成的一体两面而已,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
艺术本质是海德格尔美学和老庄道家均有研究的,并深入论述了世界,大地与形象,真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道家从”天地自然之象”使道,气,象成为理解艺术本质并建构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在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问题上,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家”回到事物本身”是通过抓住捕捉物象,但又不拘泥于物象.道家则以”虚静,心斋,坐忘”等范畴论述了艺术家的审美心胸的可能条件.关于审美超越,海德格尔以有限的出场与无限的未出场和整体统一的显隐学说,其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典型说.道家则以”气”等的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物象的虚实,又突出了”象外之象”的虚实.
海德格尔在其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它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的美学.于是,美的本质等精辟的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认识论语境中的美原本就是存在之美,它在本性上关系到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存在之无.海德格尔美学的革命性在于他以主客相融的存在哲学颠覆了传统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从而使得他在艺术,真理以至语言问题上都显示出了异于传统的新思维.他的美学在存在维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而在语言维度上又标志着西方后现代美学的开始.艺术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式,就如同真理的相对性一样。就西方美术发展史而言,艺术审美的境界与它的各个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哲学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大体而言是分三步,一是古典美,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是农牧业时代,哲学上是以亚里斯多德的古典哲学为主,以客体思想为基础,以客观为主(客就是神),艺术崇拜自然美(人眼所见的自然)忠实于客观,以真“象”为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艺术的表现也多是赞美神为主。第二步是文艺复兴之后,电的发现与应用使欧洲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哲学上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主,是以主客二分为主,强调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照相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冲击了写实手法,艺术上以凡高,塞尚为代表的主观表现主义出现,艺术的题材也转向表现人和试图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审美的境界是画家的表现力的发挥与尼采的“超人”和弗罗伊德的梦境等。第三步是二战之后欧美完成了大工业时代的历史使命,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哲学界在检讨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后果以及传统哲学主客二分论给人的世界观的影响,艺术上抽象形式的逐渐形成,并逐步消除画面的主观主义成分,由相对造型向绝对造型过渡,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明朗化和系统化,以超越主客二分为主旨,艺术的境界逐渐接近了空灵和佛道禅的境界。后现代艺术试图以新的艺术形式来阐述后哲学的理念,包括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类。
佛道禅的追求和境界在最高层面是相近和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述的语言形式不同而已。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是在唐朝以写实为主,在宋代以后以写意为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到“五.四运动”以后的艺术创作多又回到写实主义,主流艺术在极力排斥表现主义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5”思潮逐渐形成中国式表现主义艺术。其实佛道阐述的境界也始终伴随着中国写意性绘画,也有一些超逸的文人意境,如石涛,梁楷的部分作品,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并未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中国画最终走上了“四王”的模式。道家对艺术境界是什么呢,老子说:大道无形,庄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之谓天乐。道家后来者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以至产生“以精化气,以气化神”的绘画气韵生动之说,认为绘事要以气韵的有无来衡量。
谈到“气”,我们来看“太极”学说对绘事的影响,因“太极”学说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有论:自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太极生。《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太极图则是综合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最富形象化的图案,俗称“阴阳鱼”。谢赫的中国画六法学说就首当其冲的讲“气韵生动”,从古典绘画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体现,但儒家的思想则主导着绘事主流,然美术史上的大家却都是禅道之人,如米芾,巨然,八大,石涛,徐渭等。道家太极思想理论不仅影响了古代画家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而且对当代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画家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源于底耘深厚的传统文化,但近现代画家由于受徐悲鸿和前苏联等艺术观念的偏引,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等的方方面面出现千人一面,以至于艺术创作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艺术家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取向低俗化,工匠化。其实就中国画自身而言,其艺术发展到北宋乃至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善,不管是理论还是绘画技法都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水墨山水所表现的意境和技法所达到的水平,现代画家至今也未能超越。为何呢?道家的“有无”,太极思想,佛学的“色空”观和禅法“直指人心”的学说等等早已被现代艺术家所忘却或根本不知。现当今一些画家不知古也不知西,更不知今之世界,却在盲目自大的喊着要捍卫传统文化,是捍卫还是桎梏?等人家跟他们讲李耳的道学等对绘事的影响和作用,他们有说你是宣传封建迷信,搞虚无主义等等,无奈。(加了点感慨,言归正事)
道学讲的“天人合一”与当下后哲学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极其接近。按人的精神发展阶段之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而言,人乃是先有“原始的天人合一”,然后才有“主客关系”(其中包括认识与实践),最后的是高级别的“天人合一”。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进程里,这三个状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会交织在一起,同一时期有的地方是原始的天人合一占主导,有的地方社会文明高一些主客关系占主导地位,当下的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他们当中的有些人追求“高级的天人合一”,如我们知道的“绿色和平”等组织。
超主客关系也必须通过主客二分,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超主客关系的境界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认识,实践以至于每个人与世界,社会的关联而产生和形成的。这时人主要表现为超越日常生活而处于自由,高远的境界,如艺术家,诗人等往往处与这种境界。审美意识超越主客关系,不关心对象的存在,但它把天地万物聚集与一点,形成一种指导着一个人的全部活动的力量和灵魂,其实此力量和灵魂在审美意识中尚非人所自觉树立的明确目标,这就是说天意与人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同一。
在超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境界中,人不仅对人,而且对物,都是以人与万物一体相通来对待,于是人与万物都处于一个无限的精神性联系的整体之中。无精神性的物本身是抽象的,无意识的。处于审美意识中的物(艺术品)之所以能与人对话,交流,就在于人与物处于精神性的统一体之中,处于人与世界的合一之中。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就已接近这一境界,只不过他是儒家,他把人的精神性与封建社会形态的道德意识联系在一起了。比起东郭先生的“走路不伤蝼蚁命”而言,好象只是人与人的同仁而已。道家庄周认为,天地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一切出自天然,而自然而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造作,而一切又都在合规矩和目的地自行实现.自然现象的自然无为,无拘无束,无意识无目的而又合规合然的自然运行就是天地之大美,就是自由.他们希望将自身的"小周天"与大自然的"大周天"融为一体,即在彻底地随顺自然的基础上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登天游雾而无所穷的理想境界,而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大自然使道家发现了自己心中的自由,也使他们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平等,因此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上的.道家庄周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但人与草木并非没有区别,而且是最承认事物客观存在着差别的.他们认为物之不齐是出于自然的,天鹅的羽毛白与乌鸦的羽毛黑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他们倡导的绝对平等的观念是"不齐之齐",是万物立足点的平等.他们反对君主统治者用仁义礼信等手段将人强制整齐划一,扼杀人的个性.庄周道家站在宇宙本体的高度,从无限的时空与自由着眼居高临下俯观万物,从而看到万物对宇宙而言不过是极小的存在,从时空关系而言人物之差异甚微,何足分其高劣低下?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玄而又玄的理想境界是该如何达到呢?道家认为要先遣去"有"进而达到"无",但有不能滞于"无",还要遣去"无",这点与佛学的中道法是相近的.道家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存在,人修道可长生不老,要得道就要彻底排除欲念使心灵保持绝对的虚寂,实际上就是要先忘掉自我,到达无我之状态.后现代主义不是宗教,它的理论研究之后哲学也认为人要逐渐忘掉自我,消除主观至上和先入为主的认识论,进而超越主客二分论,达到人类所追求的自由与博爱,这一点同庄周道家的理想境界是相近的. 在近十几年来欧美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渐成体系,当下的后哲学已绝非国内学者所认为的后现代主义无非就是后结构主义的拉康,福柯,德里达,阿尔都塞,德勒兹以及在美国的德里达之信徒"耶鲁四人帮"等等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的思想认识的提高是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命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万物的态度决定着人类是否能在地球上可持续性发展.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和地球的统治者,人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平等.当下的后哲学特别对尼采的"超人"哲学进行着有力的批判,认为人不可以狂妄自大地支配着地球上的万物,并对大自然进行无度地开发与利用,人要控制自身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享用.后现代美学和艺术为传遍这种思想与理念而提出真正的"后现代艺术".其观点是消弭主客体二分论的思维,特别是消除艺术行为中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他们对现代主义崇尚自我,表现自我进行了深刻批判,主要是对主体性,总体性,语言深层结构性进行了全面的颠覆性的批判,并以非中心,非主体,非本质取而代之,在绘画的画面上以绝对造型取代相对造型,达到纯粹抽象.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