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学说的早期阐述中,西汉严遵的《指归》解说独特,值得珍视。严遵在阐述老子“和”的学说时,提出了“与时俱和”的思想。由以古鉴今意义而言,“与时俱和”的思想恰是“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现代理论概念的联接,可以给予现代社会以积极的启示。
一、老子“主一”之学即宇宙和谐的本质体现
老子学说具有形上之体与形下之用两层面。虽然形上与形下不离,体用不二,但是后世学者禀赋不一,识大识小,宜有不同,偏重于老子形下的层面,而特别注意其用阴用柔的言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就其全体而言,我国古代哲人向以中道为大道,老子亦然。[①]
晚周诸子的兴起,其直接原因在于“周文罢弊”、“礼崩乐坏”,亦即出于不得已的“反题”。诸子各家都追求真理,要求重建政治社会秩序,而老子对于世间思想学说的整体性、统一性的探究,较之其他诸子尤为突出,故《庄子·天下篇》称之曰“主之以太一”。近代以来学者论述先秦历史,常着眼于战国秦汉的政治统一;论述先秦思想,亦能关注其本体论、道论。但罕有打通历史与哲学二学科,将政治统一与思想学说的统一结合而论者。实际上老子对于“道”、“无”、“一”等统一性的探讨,乃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先导,二者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
而天地万物的统一性,一旦推溯到抽象的“一”,或绝对的“无”,必然涉及到全体的关联。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为一大关联而存在,万事万物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正是“和谐”思想的本质体现。
老子阐述宇宙整体性,有时乃采用具象概念,较为彰著者如认为天地万物本原于水、于气。而老子论水、论气,盖亦因水、气能充溢天地,包裹万物,使达于中道。《文子·上仁》》引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交接,乃能成和。”《老子指归·得一篇》曰:“和,其归也;弱,其用也。”
当然,既为“中道”,势必不争,故老子言无为,言阴柔,言谦逊,言忍让,故司马迁云: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中道”体现着无为、无己、无名的性质,老子深有得于此,但老子并非仅偏颇于用阴用柔者。
近代以来学者注重老子的“辩证”思想,故往往强调其阴阳概念,而忽略其“三生万物”之“三”与“冲气”之“和”。实际上老子学说仍本于中道,其内涵范围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