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宏
【摘 要】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圣外王 个人修养方法 借鉴意义
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渊源及特征
“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是“外王”。“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圣人”。而主体一旦达到仁、圣的精神境界, 必然要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见之于政治实践, 成就“外王”事业。这种“外王”事业, 以“博施济众”为极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将它树立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外王”实为“内圣”的延伸和展开,“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其最高境界是合而为一的。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其实质是高度推崇道德人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强调主体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会价值创造的终极源泉。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念,君子只有潜心于道德人格的修养磨练,将道德实践的经验内化到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主体逐步凝聚、积淀起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才谈得上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才谈得上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
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个人不脱离社会群体而生存,而要生存, 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正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这一理想人格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自尊自爱与敬人爱人的统一。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尊敬爱戴的需求, 在儒家看来, 其前提是尊重和爱护别人。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而敬人爱人又必须从自尊自爱做起, 故荀子说:“仁者自爱”。第二, 自我满足与满足社会的统一。孔子说:“夫人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起点, 立人、达人是归宿,满足自己也要满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怀。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个人价值只有转化为社会价值,才更有意义,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内圣”即是进行道德修养,成就圣贤人格,“外王”则是从事道德实践以建功立业。加强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做人的根本,是建功立业的条件,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人格体现成己成物的价值取向,可以克服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工具理性”猖獗的现代,现代人价值失落,人际关系冷漠,利己心膨胀,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从而导致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针对这些弊端更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调整与制约当今人们的心态。而且,这种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人格体现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它有助于克服现代人的消极悲观情绪。
另一方面,儒家“内圣外王”人格体现了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的统一。只有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别人的需要,才是仁者胸怀。内圣外王的思想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且把社会价值看得更为重要,这一价值取向可以矫正现代人过于自私自利的心理,对于现代人由于“精神空虚”、“人生意义失落”而引起的沮丧、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对于提高现代人的道德心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当代人形成良好个人修养的借鉴意义
首先,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主张人对人的承认、施予及肯定,通过爱人而达到社会和谐统一,避免对立与对抗,对当代人有重要影响。当前,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思潮的影响下,变得自私、思想狭隘,追求自我奋斗,信奉“人都是自私的”,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学习,使其与现代人道主义相结合,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创立一个以爱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的社会大环境,对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遏制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无限膨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有着重要的示范影响作用。“内圣外王”就是正己才能正人,修己才能修人。孔子就是以极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深深地征服了他的学生。人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只有使自己成为典范,才有说服力,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感染他人、教育他人,激发起他人内心的道德意识,进而使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往、学习、效法。在当代如果人人都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就具备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就会带动周围人相互学习,从而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
最后,儒家“内圣外王”理想提倡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儒家人格的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一种爱国情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具备了思想上的忧患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奉献精神。学习儒家理想人格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使我们主动把自我与社会责任、义务联系起来,在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和危难之际,激发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处处以大局和国家民族为重,关心他人、爱护群体的高尚品质。
诚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并非十全十美, 而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在道德理想上要求“内圣”与“外王”统一, 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又是相互分离的。即“内圣”未必能够“外王”,“外王”也未必就是“内圣”。从总体上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是以“内圣”为基点建构起来的, 这就使其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上往往过分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素质, 而忽视人格中科学文化修养和科技素质。同时,它忽视或排斥劳动这一人格要素,这就决定了这一模式是不健全的。但不容否认,它在理想人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使全民族逐渐认同、趋于一致,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尤其是其中自强不息、积极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天下一家”的博大精神, 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应加以批判地吸收和改造, 使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孟轲.孟子[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田勤耘,罗家祥.“内圣外王”与民族精神的建构,2006.
[4]杜喜荣.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2006.
[5]李斌.儒家的人生哲学与理想人格.2004.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