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道德经》与关联性的宇宙论——一种诠释性的语脉

作者:彭国翔
摘要: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本文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一、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二、各种事物都是过程性的事件,一方面各有其特性,一方面又内在地彼此相关。每一事物都处在其它事物所构成的不断变化的脉络之中,并在这种动态的脉络中以共同创造的方式成就自身;三、生活是具体的经验场域,同时每一种具体的经验场域又总是具有整个宇宙的全息性;四、世界的创生性转化来自于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回应性参与,在创生转化的不断过程中,事物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构成道家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彼此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两种意识的有机互动,人们能够自发而非随意地参赞宇宙大化的流行发育,从容中道,在整体性与过程性的世界中实现自身的独特存在。
关键词:《道德经》;关联性的宇宙论;共同创造;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
我们将会论证:《道德经》的定义性问题意识(definingproblematic)是进入焦点并保持一种创生性的意向,这使得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鉴赏构成一个人经验场域(fieldofexperience)的那些特定的事物(things)和事件(events)。《道德经》的规划就是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当中最大限度地有所取益,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独特经验的总集。在唐君毅的早期著作中,曾经对支持中国自然哲学的一些预设进行过说明。其中,当总结他所认为是中国文化至关重要的贡献时,唐君毅说出了某些类似的东西,那就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即‘将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之精神:自认识上言之,即不自全体中划出部分之精神(此自中国人之宇宙观中最可见之);自情意上言之,即努力以部分实现全体之精神(此自中国人之人生态度中最可见之)。”[1]
我们想提出一种关于《道德经》这一题目的一种翻译。尽管尚未尽善尽美,这种翻译却试图把握上述该文本的定义性问题意识,那就是:进入焦点并保持一种创生性的意向,这使得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鉴赏构成一个人经验场域的那些特定的事物和事件。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刻意将《道德经》翻译为:TheClassicsofthisFocus(德)anditsField(道)。以下,本文将对这种翻译予以说明和论证。
一、

进一步来看我们这种尝试性的诠释,不论是对《道德经》的题目还是其内容,我们首先会问:“这种特定的焦点”(thisparticularfocus)这一表述意味着什么?道家关联性的宇宙论是从这样一种预设开始的:我们所遇到的常新而又连续的各种境遇的无尽之流是真实不虚的,因此,在构成我们生活的那些事物和事件之中,存在着本体论的平等与对称。如果我们模仿巴门尼德“onlyBeingis”的说法,我们可以说,对道家而言,应当说“onlybeingsare”,或者就强调变化过程本身的现实性而进一步说“onlybecomingsare”。这就是说,道家并不认为在表象背后存在着某种固定的实在(permanentreality)、某种不变的基体(unchangingsubstratum)以及在变化的偶然性背后的某种本质性的定义性方面。毋宁说,所存在的只不过是永不停息和通常是抑扬顿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