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虽然长期被公认为儒家首要经典,但它与道家在许多层面同样灵犀相通。上博楚简《恒先》这篇道家新文献就是又一个新佐证。[①]《周易》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恒先》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参照,这就再次显示出《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永恒思想魅力。本文即试图以《周易》为主要参照,来对《恒先》中的一些词句略作疏释,以就正于读者方家。
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绝大多数学者读此句为“恒先无有,朴……”,我认为应读为“恒先无,有朴……”,其证有六:(1)“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很谐韵。古文献中“虚静”(含“虚”与“静”并举之例)比“静虚”(含“静”与“虚”并举之例)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有与“无”押韵之故。(2)读“恒先无,有朴、静、虚”,则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更加顺理成章,更合文本原义,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即是明证。(3)相对而言,在道家的文献中,“无”的名词意味更浓,如《老子》十一章的“当其无,有车之用”和四十章的“有生于无”,《庄子·天地》的“泰初有无”;“无有”的动词意味更浓,如《老子》十九章的“盗贼无有”。考虑到《恒先》与《老子》在遣词造句和思想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内在关联,《恒先》此句之“无”与《老子》“有生于无”、《庄子·天地》“泰初有无”之“无”更加相似,如此理解更合文义。(4)读为“恒先无,有朴……”,则其中之“恒”、“无”、“大”与下文“有气焉有有”之第三个“有”、“唯一以犹一”之“一”,正好与《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②]密切应合,如同《老子》与之密合一样。(5)《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其“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③]“泰”与“恒”正相对应,[④]“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6)这两种读法在语意上的差异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