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荣东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字竹简。1998年5月,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的《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发行。几乎就在同时,5月2日,北京的一批学者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就郭店楚简中的早期儒家思想进行了首次讨论;5月22-26日,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美国DartmouthCollege召开的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6月10日,《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联想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至今尚未全部整理完毕并公开出版,郭店楚简在出土后所受到的“待遇”,不敢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
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郭店楚简”如今几乎成了重写历史的象征,诸如下面所引的这些文字,在有关的论文中随处可见——“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杜维明语)“这次郭店的楚简,虽说数量最少,若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也许价值最高。”(庞朴语)“郭店楚简的出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早期儒家,而前期儒学发展史必定要改写。”(姜广辉语)
有见于此,本文试图对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略作阐发,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批竹简的情况。据说郭店一号墓曾经被盗,竹简亦未幸免一难。劫后竹简剩余804枚,出土时已散乱无序,经整理,共得13000余字,全部是有关思想文化的文字。根据墓葬的型制和随葬器物的纹样等证据,考古学家推定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