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卒谥文靖。魏了翁是继“东南三贤”之后,南宋最为重要的理学派人物。黄百家称:“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1](卷81)他私淑朱熹、张栻,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成为益友,吸取了心学以心为万事万化本原的思想,同时又“兼有永嘉经制之粹而去其驳”[1](卷首《序录》)。他兼融众家,促进不同思想的融会与发展,洛蜀之争“遂合其统”[1](卷71)。魏了翁在易学上同样如此。
一、承朱熹之绪余,象数与义理并重
魏了翁私淑朱熹,早年又受程颐《易传》熏陶,主张自得之余,亦承朱熹融会众家之法,力图集成出新。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2](《中篇》)[3](卷33)《周易·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所以,辞、变、象、占为易道根本,舍其一即有阙失。“《易》书广大包天地,辞、变、象、占都一致。世儒造入各不同,有一于此均为功。”[4](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繇辞即卦辞,与彖传、象传、爻辞一样是认识、了解《易》的基础,舍其一不得《易经》之全;卦画、爻画、画位及爻之变是认识卦爻象、理解卦爻义的桥梁(按“画爻位虚”,魏了翁于《广平李氏观画所见序》中解释说:“《易》言六画、六爻、六位、六虚,是四者相近而不同。盖爻者动也,专指九六,则父母之策也。画者卦也,兼七八九六,则包男女之策也。总而言之,画即为爻;析而言之,爻与画异。画之见者又为位,爻之变者又为虚,故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位从爻而为虚也。曰六画成卦,六位成章,虚从画而为位也。然其实皆自奇偶之画始,奇偶则太极之分者也。”载《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54),舍其一而《易》画不全,《易》象难明。互体、反对、现于外之飞与藏于内之伏是汉人常用的解《易》方法,不明其义,汉代象数易学不可通晓;阳乘阴、柔承刚、相近两爻相比、内外卦相对之爻相应,是王弼等解《易》的基本条例,不知其理,魏晋隋唐义理易学难明。正因为这样,魏了翁审查《周易》经传及前人解《易》之法,得出象数义理必须并重的结论,并将之作为理解研究《周易》的一条基本原则。四库馆臣据此说:“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汉学、宋学之间。”[5](卷3《周易要义提要》)
将这一原则比况于本朝的情况,魏了翁又得出:“易学则义理、象数俱当留意,合程、邵而贯之,乃为尽善。”[4](卷36《答杨次房少张》)程颐著《伊川易传》,以理学解《易》,为当代义理易学典范。“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4](卷36《答丁大监黼》)邵雍发伏羲之秘,提出先天后天之说,著《皇极经世》等书,为当代象数易学的榜样。“先天之学,秦汉而后惟魏伯阳窥见此意,至华山陈处士图南始发其秘。一再传而为邵子,建图著书以示人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于心。’呜呼!众人以《易》观《易》而滞于《易》,邵子以《易》观心而得乎心。滞于《易》则象数、文字然耳,得乎心则天地万物与我一本也。”[4](卷62《书潼川柳彦养墓碑阴》)合二者而一,则融象数义理于一,当代易学亦可得而一之。
正因为如此,魏了翁认为程、邵,乃至朱熹均有所偏,指出:
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第其间有当用象数、变、互,不容脱略者。如《履》之眇、跛,《屯》之马,《大壮》之羊,此类分明是互体;如三年、十年、三百户之类分明有数,只作义理说固可,若更推明变、互,尤为详密。想老先生非不知此,特欲以遏其流弊耳。朱氏《易》则大概本诸邵子,《启蒙》明述先天图,而赞《易》之词谓“邵明羲《易》,程演周经”,此意可见。曾亲闻辅汉卿广之说,《易》须是识得辞、变、象、占四字,如“初九潜龙”云云,此辞也;有九则有六,此变也;“潜龙”即象;“勿用”即占。人谓《本义》专主占筮者,此未识先生之意。某每以此看《本义》,诚是精密。邵子无《易》解,不过《观物》、《经世》、《先天图》诸书,《击壤》诗中亦多有发明先天处。参以汉上《易》,则程、邵之说尤明。第汉上太烦,人多倦看,却是不可废耳。[4](卷36《答丁大监黼》)
魏了翁对《系辞》之说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以明确《易》之纲领的辞、变、象、占的涵义。他对象数易学的弊端十分清楚,认为程颐不谈象数,就是为了“遏其流弊”。朱震著《汉上易传》,进一步发挥汉代象数易学,又兼邵《易》而有之,颇具影响,但其内容繁杂,穿凿附会,人多倦看。魏了翁承认这一事实,但仍肯定其价值,再次显示出他对象数学的偏爱。
为胡谦牧之《易说》作序时,魏了翁将自己的思想与之作比较,指出:
牧之谓文王重卦,虽不为无据,而余以为是自伏羲;以卦变皆自《乾》《坤》,虽本诸先儒,余谓其于六画卦之义有所未尽。牧之于先天之《易》咸无取焉,而余谓《系辞》之说为先天而发者非一。牧之于中爻、互体、象数、占筮说或未有取,余谓此恶可尽废。不然,则《易》中如观山、困绂、壮羊、屯马,此类甚广,皆无所取象。[4](卷53《四明胡谦易说序》)[3](卷34)
除了在义理学上有分歧外,魏了翁认为邵雍先天易学本于《周易·系辞》,不可废弃。他特别强调汉代象数学如中爻、互体、象数、占筮诸说均不可废,并以《易》中诸例为证,以为非此不可说明。所有这些均反映出他兼象数义理而一之的思想。
魏了翁力图兼融程《传》、邵《易》,他就必须回答为什么要象数义理并重?这样做有何依据?魏了翁从《周易》经传本身作了回答。他说:“三《易》所以明三代正朔之殊,上下经所以言天道人事之异。义理、象数则学者之自异也,刚柔往来则卦之涉于变者也。”[4](卷102《问六经疑》)据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论三代易名》,“《连山》、《归藏》代号,《周易》亦取岐阳名”[6](卷首《序》),这就是三代正朔之殊。而孔颖达称:“先儒皆以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事。”[7](卷4《咸卦》)(按:《周易要义》卷4上有《上经天道下经人道恐不可分》,又《上下经序卦系辞已分》、《天地各卦夫妇共卦明人物始于相感》均采自《正义》,卷10《易备三才谓上下经分天道人事者非》采自王弼《略例》。结合该文,魏了翁意当仍以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事,不赞同韩康伯上下经均言天道人事之说。)既然《周易》本身如此,则义理象数本非经典所限,而是后代学者的分属判定。所谓“刚柔往来则卦之涉于变者也”,是说《周易》中所言“刚柔往来”就是谈论卦变的,亦即象数本含于《周易》本身。另一方面,《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8](第1704页),既有伏羲《易》,又有文王、周公之《易》,还有孔子之《易》,魏了翁称朱熹言“邵明羲画,程演周经”(按:此语源出朱熹《易五赞·原象》,赞文中历述伏羲画卦,文王系《彖》,周公系《爻》,孔子传《十翼》。其后称:“遭秦弗烬,及宋而明。邵传羲画,程演周经。象陈数列,言尽理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卷85,页4379-4380,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既然他们各得其一,理解《周易》就当合伏羲《易》与文王、周公、孔子之《易》为一体。他特别强调不明邵《易》,就不可理解《易学启蒙》与《周易本义》之作,其用意正在于此。魏了翁还专门就《系辞》、《彖传》本身为程、邵之《易》找根据。他说:
《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4](卷35《答周晦叔应辰》)
如此,合程、邵而一,其实就是就《周易》本身作解释,并非外加于经典。
魏了翁又从理、气、象数的关系论证象数义理并重的易学观,并将其作为判定论《易》者是否可取的标准。他说:“阴阳五行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气聚而有形,则象与数所由出。先贤谓理者太虚之实义,数者太虚之定分,然则治乱安能逃乎数?予所取于张君者,正以其论数而不遗理耳。”[4](卷86《故知辰州大夫张君墓志铭》)魏了翁坚持理先气后,象数由气而出,在数、理上虽偏爱象数,但绝不遗弃义理。
在具体操作上,魏了翁主张做扎实的工夫,即认真疏理、寻绎诸家易学著作,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义理、象数乃至名物度数一一都不放过,字字均须钻求。他指导士子读易学诸书说:“每卦分作两三日看,先从王《注》、程《传》读起,且令文义分明,如游、杨、吕、谢诸儒所以辅程者,固不可废,而横渠之奥涩、康节之图数、汉上之伏互、晦翁之兼论象占,皆字字钻求。”[4](卷36《答真侍郎》)魏了翁曾在谪居靖州期间编纂《周易要义》、《周易集义》两书。前者摘录孔颖达《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周易注》,王弼《周易略例》及陆德明《经典释文》而成,每卦注以八宫世数,流传至今。后者摘录宋代十七家《易》著而成。这十七家包括:“周子、邵子、二程子、横渠张子,程门诸大儒吕蓝田、谢上蔡、杨龟山、尹和靖、胡五峰、游广平、朱汉上、刘屏山,至朱子、张宣公、吕成公,凡十七家。内一家少李隆山子秀岩心传。”[2](《中篇》)《周易集义》一书现已罕见,北京图书馆藏有《大易集义》宋刻清抄配本六十四卷,即此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易类:“《大易集义》六十四卷,宋魏了翁辑。宋刻本(卷六至十、二十四至三十六配清抄本),三十二册。十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页22,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易类还著有:“《周易集义》六十四卷,宋魏了翁辑,明刻本,存三十六卷(十至二十八,三十一至五十,六十四)。”藏于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页5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国丛书综录》未收录《周易集义》一书。〖zw)〗。可以看出,《周易要义》、《周易集义》两书真实地反映出魏了翁象数义理兼重的治《易》特色。
二、性善之义具于《易》
魏了翁认为:“大抵性善之义具于《易》。”[4](卷33《答滕景重处厚》)周敦颐在《通书》中首先认识到这一点,略启其端,邵雍先后天易说又进一步“发明事心践形之义”。魏了翁潜心研究先天图说,于此亦有所发明。他谦虚地对真德秀说:“先天图说,旧虽留意,……所谓长子代父,长女代母,有邵氏、张氏行成、朱氏诸儒之说,纵某言之,亦不过剿说,未敢容易言之。少顷自见得一二,方以禀布。比赵立夫来求《率性堂记》,亦以《易》为性善之证,谩录呈。”[4](卷36《答真侍郎德秀》)无所发明者,魏了翁自以先儒之说为是,不加剿说,而于己所发明者录呈以供探讨。他对袁申儒也如是说:“惟明有内外之说,即是先儒旧传,特少有人拈出。”[4](卷35《答袁提刑申儒》)
《率性堂记》即魏氏所作《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4](卷48)。在该文中,魏了翁详细论述了“性善之义具于《易》”这一观点。首先,大本要道以性为先。魏了翁考察《尚书》,发现成汤告民于亳称民有常性(《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周武王在孟津誓师,称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二者都是讲人性的,而讲述时间均在立国之初,自然是“群言之首”,最为紧要,所以大本要道再没有比性更为重要的。其次,《周易》为圣人开物济民之书,其间反复阐发性命之理,则《易》之大本要道尤以性为先。《乾卦》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坤卦》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万事万物“各正性命”都取资于“元”。《乾·文言》言“元者善之长也”,在“元亨利贞”四德之中,“元”居其首,为四德之宗。所以,《周易》于开卷之初,在《乾》《坤》中就发明了性善之义。除此之外,《系辞》也反复申述性善之理。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此“犹曰是理也,行乎气之先,而人得之以为性云耳”[4](卷48《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又有“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此“又示人以知礼成性,道义皆由此出也”[4](卷48《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而终篇则称“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综合《周易》言性命的情况,魏了翁得出《易》之为书,其大本要道无先于性善之义者的结论。他认为子思作《中庸》,其开篇所言性道教就是撮《易》、《书》之要而言之者,其旨即《易》、《汤诰》、《泰誓》之旨。
魏了翁又从先后天易说中为性命之教、性善之义找到了修身立命、行以为功的方案。他认为《周易·系辞》为先天易而发者非一。先天易为性之体。在先天易中,乾、兑、离、震居左,巽、坎、艮、坤居右。乾南坤北的位置就确定了上下之分,而离东坎西分列左右,“此天地阴阳之定位,而人物之生必得是理,必禀是气,是所谓性之体也”[4](卷33《答滕景重处厚》)。后天易为性之用。文王后天八卦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次序排列。此时坎、离居南北之正位,而“位天地而命万物者莫不本诸此”[4](卷33《答滕景重处厚》),所以为性之用。乾坤为父母卦,坎离为中男中女,为子女卦。《说卦》称:“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坎离由乾坤而来,阳代表刚明,据此魏了翁指出:“坤之正位变乾为离,明见乎外者也,而曰‘畜牝牛吉’,则顺以养之;乾之正位变坤为坎,明根乎中者也,而曰‘有孚维心亨’,则刚以行之。”[4](卷48《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乾中爻变为坤阴,是为离,离中一阴为坤之正位。此时,阳爻在外,故明见乎外,亦即“坤道之光而为离,故离火外明,以明来自外也”[4](卷33《答滕景重处厚》)。《离》卦辞称“畜牝牛吉”,牝牛即母牛,以顺为义,所以要顺以养之。坤中爻变为乾阳,是为坎,坎中一阳为乾之正位。此时,阳爻在中,故明根乎中,亦即“乾元之精而为坎,故坎水内明,以明根乎中也”[4](卷33《答滕景重处厚》)。《坎》卦辞称“有孚维心亨”,《彖传》即说“维心亨,乃以刚中也”,所以要刚以行之。综此,魏了翁得出结论:“夫惟位在德元,而养之以顺,行之以刚,清明在躬,不役于物。此尽心知性之极功也。”[4](卷48《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
后天易出于先天,坎离子女卦由乾坤父母卦变化而来,由此又出现了明有内外之辨,明晦之说。坎水一阳居中,是为内明;离火两阳在外,是为外明。魏了翁又引《洪范传》“水为内明,故听为水;火外为光,故视属火”、邵雍“天地间有温泉而无寒火”为据,以明内外之辨[4](卷35《答知常德袁提刑申儒》)按:《尚书·洪范》称“视曰明,听曰聪”,孔疏引伏生《五行传》“视属火,听属水”,又疏曰:“火外光,故视属火。水内明,故听属水。……南方离为目,目视物也。北方坎为耳,耳听声也。”。明有内外之说,于是有若明而实晦、若晦而实明之分。魏了翁说:“水为内明,明乎中,故正位居体,照知万物,明而常若晦也,知而常若愚也。明乎外,故矜巧炫知,丽物而忘返,若明而实晦也,若知而实愚也。是故离用坤以畜其明,而坎伏坤以晦其明。刚毅木讷者,求仁最近,而巧言令色则去道甚远。此盖内外宾主之辩,吾圣贤所以求端用力莫要焉。”[4](卷47《拙斋记》)坎一阳居中,二阴居外,内实明而外若晦;离一阴居中,二阳在外,内实晦而外若明。魏了翁由此推及人事,《论语·子路》载孔子称“刚、毅、木、讷近仁”,此即属于坎水明在内,内实明而外若晦之人;《论语·阳货》载孔子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则属于离火明在外,外若明而内实晦之人。他为广汉张行父作《拙斋记》就是劝导对方作一个明而若晦、智而若愚、若拙不拙之人。
三、图可为书,书可为图
魏了翁认为“河图与洛书,发挥道数无遗余”[4](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他肯定河图洛书的存在,坚信先天图古已有之,绝非邵雍私意,说:“先天一图亭亭当当,愈玩愈有味,此决是古来曾有此说,特不知何为汉、唐千余年间更无一人说有。《参同》中虽略有此意,而方圆图之妙,则未知古人曾见之否?”[4](卷36《答真侍郎》)“窃意先天一图自古有之。”[4](卷65《题冯仰之因重论后》)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书中以邵雍说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先后天图及其体与用:
臣尝读《易》,至“天地定位”,则乾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离与坎对。此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语其用,则地天而为《泰》,泽山而为《咸》,风雷而为《益》,水火而为《既济》。盖天道不下济,则地气不上跻;山体不内虚,则泽气不上通;雷不倡则风不和也;火不降则水不升也。于是而为《否》为《损》,为《恒》为《未济》。又即其大体而言,则水雷山皆乾也,火风泽皆坤也,其要则乾坤坎离。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则乾上而坤下也。后天之卦离南坎北,而其用则离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济为用,在下者必以上跻为功。天地万物之理,凡莫不然,况乾天也,离日也,皆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为臣之象。其理顾不晓,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离不交而能育万物,君臣不交而能跻斯世于泰和也。[4](卷17《封事奏体八卦往来之用玩上下交济之理以尽下情七月二日》)
先天八卦乾坤、艮兑、震巽、离坎相对,其用正则《泰》、《咸》、《益》、《既济》,反则《否》、《损》、《恒》、《未济》。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为体,乾上坤下为用;后天八卦离南坎北为体,离降坎升为用。魏了翁还运用这一原则说明人伦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跻斯世于泰和的必要条件。
魏了翁又考察河图、洛书之数的源流,对此不无疑问。
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证。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第言圆方,不言九十。[4](卷33《答蒋得之山》)
河图、洛书之数的来源并不明确,直到汉儒以后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图,大禹九畴本之洛书之说,而宋朝更出现九图十书和十图九书两种说法。朱熹以十图九书为是,并以邵雍之说为据,在《易学启蒙》中反复辨析。不过,在魏了翁看来,此说也并不可靠。其最大的弱点就在于邵雍本身的说法并不明确,朱熹的证据不可靠。邵雍说:“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9](第207页)邵雍只言方圆,不言九十之数,这不能说明河图洛书孰九孰十。从二图表象来看,“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4](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颇有疑问。他说:“《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又说:“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4](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而近世大儒朱震、张行成都以九为图十为书。朱震以《列子》作证据,张行成则据依邵子之说为主。二者实难定取舍。
为定其是非,魏了翁又从头作了一些考察:
〖zk(〗〖htk〗〓〓予尝以《乾凿度》及《张平子传》所载太一下行九宫法考之,即所谓戴九履一者,则是图相传已久,安知非河图也?[4](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
仆尝观魏伯阳《参同》所载月法,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二位相对,即非所谓先天图也?又云“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又云“太一乃君,移居中州”,则又似九宫图矣。又云“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又云“上弦兑数八,下弦亦如之”,则不惟九宫图,亦是后天图也。伯阳所取盖非一图,故其后又云“上察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同》考三才”,则《参同》者虽云参合三才,而其意若取河图数为天(《书》又尝以河图为天图),五行数为地,后天卦为人。虽不明言,而一书之中,八卦与甲乙兼举错用。虽然《参同》之末云“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则道家步斗法也;“九还七反,八归六居”,则论道家还丹法也;“步斗与还丹”,则亦太一下行九宫法也。乃知古来不特九一图与生成数元有之,虽天图亦有之,终不知邵子以前何为更无人明辩,是致有许纷纷耳。大抵三图二法起数虽异,其论则一,故朱子谓安知图不为书,书不为图。[4](卷33《答蒋得之山》)〖zk)〗〖ht〗
《参同契》所载月法中乾与坤对,坎与离对,震与巽对,艮与兑对,与先天图相通。其中太一之君下行九宫,其法正似河图。此外还有类似后天图的叙述,甚至有道家步斗法、还丹法等等。于是,魏了翁认为戴九履一图与生成数乃至天图古已有之,只是邵雍以前无人明辩而已。他更进一步认为三图二法其实是一致的,图与书相通,无须强行分辨。可以说,这就是魏了翁自己考察所得出的新结论。
〖bt2〗
四、小〓结
魏了翁在易学上继承朱熹推陈出新的思想,力图在朱熹的道路上更向前迈进一步。他一直致力于融会程《传》、邵《易》,力图著成合二为一的一部易学新著,但终未完成。魏了翁兼重象数、义理,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既不废弃汉儒解《易》体例,也重视王弼等人的解《易》方法。他尤其重视对邵雍易学的研究,探赜索隐,颇有心得,提出了“性善之义具于《易》”,进一步从先后天易说论证性善之义。
魏了翁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说深信不疑,但又颇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考察其源流、辨析诸儒异同中用功较深,得出图书相通,以图消除九图十书与十图九书两派的争论,成为学术合流的主谋人。
〖ht5”h〗参考文献:
〖ht6ss〗
[1]〖zk(〗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万有文库[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zk)〗
[2]〖zk(〗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zk)〗
[3]〖zk(〗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zk)〗
[4]〖zk(〗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z].上海:上海书店,1985.〖zk)〗
[5]〖zk(〗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zk)〗
[6]〖zk(〗魏了翁.周易要义[m].四部丛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84.〖zk)〗
[7]〖zk(〗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zk)〗
[8]〖zk(〗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zk)〗
[9]〖zk(〗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苏勇校注本.〖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