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卦在《周易》中极具特殊地位。刘子翚云:“复卦易之门户也,入室者必自户始,学易者必自复始”。(刘子翚《圣传论·颜子》,《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刘子翚所作《复斋铭》云:“大易之旨,微妙难诠;善学易者,以复为先。……视而知复,不蚀其明;听而知复,不流于声;言而知复,匪易匪轻;动而知复,悔吝不生。”(《屏山集》卷一)他所阐发的复卦初爻“不远复”的思想,对朱熹有深刻的影响。参阅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冯友兰先生指出:《易传·序卦传》“运用‘复’的概念,解释了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第148页)[1]。“一切事物皆始于复。《易传》认此为宇宙之秘密。”(第77页)[2]《周易》的命名也可用周而复始的观念来解释(尚秉和力证此说:“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惟杨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循环往来,无一非周之理。”(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可见《周易》之名亦指周期循环,终而复始的宇宙运行规律。易卦、干支、阴阳五行等皆统摄于周天循环之中。)。《周易》通过卦象显示了阴阳爻周流六虚,凡动必复,变无穷始的循环转化思想,而复卦则对此作了精深概括。
复(“复”的语源学考察及涵义辨析,详见拙文:“‘复’的思想观念及其现代意义”,《学园》2003年总第14期。“复”以动词为主,反映了中国哲学反躬实践的特点。在“复”字的多层涵义里,回返及由此引申的循环义,最富哲学诠释的余地。“复”最初是简单返回原地的循环,后来又丰富进了更新再生的意义。张岱年在修订《中国哲学大纲》时,对“复”的这两种易混淆的含义作了区分。张岱年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复’有两层含义,一为终则有始,更新再始;二为复返于初,回到原始。”但古代思想家往往将此不同之二义混为一谈,而陷入简单的循环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卦(坤上震下),以一阳始生而得名(卷十三)[3],为雷在地中之象。《易传》通过对复卦初爻象征意义的解释,丰富了复卦的内涵(复卦内卦为震,据《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长子……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序卦传》“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得乾卦自强不息之健行,为龙,为东方,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外卦为坤,为地,为西南,有厚德载物之象。(《易传》)由于复卦之象兼综乾坤,德合天地,故后人在解释复卦时也常用乾坤两卦的注解(见下)。)。复卦以其初爻在易象系统中极微妙的特殊位置,而荣居十二辟卦之首。汤用彤先生总结汉易郑玄、虞翻、荀爽诸说道:
复卦向以为一阳始生,主六日七分,当建子之月,为人君失国而还返之象。至王弼始轻历数之说,而阐明其性道之学。(第80页)[4]
通过汉代象数易与魏晋玄学易对复卦解释上的重大差异,汤用彤先生疏理出了汉代学术向魏晋玄学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汤用彤先生指出:“今日欲知汉代宇宙学说如何演为魏晋玄学之本体论者,需先明汉魏间易学之变迁。”《汤用彤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周易·复卦》卦辞曰: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郑玄谓:“复:反也,还也。阴气侵阳,阳失其位,至此始还反。”[5]王弼注谓:“入则为反,出则刚长,故无疾。疾犹病也。朋谓阳也。”(第336页)[6]复卦卦辞的核心思想被理解为一阳来复的周期循环,一切矛盾问题皆可在事物循环转化的过程中得到圆满解决。以此为据,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以复(循环往复)为体,以亨(通畅和谐)为用,健全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