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连镇标

在中国文化史上,郭璞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不仅为发展游仙诗、山水赋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发展训诂学、神话学立下汗马功劳。故他在学术界素有诗人、辞赋家、语言学家、神话学家之桂冠。但,自古至今却无人目之为易学家,“正统”的易学家把他打人方士术者流,对其显赫的易学成就更不屑一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晋代易学史原生态运动的认识和把握。鉴此,笔者在钻研郭璞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史乘,考察郭璞的易占活动,辨别其易学渊源,发掘其易学思想,弄清其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庶几有助于对中国易学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郭璞的易学渊源作一番考证。至于郭璞的易学思想,笔者将另撰文介绍。
在考察郭璞易学渊源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郭璞的生平际遇,弄清易占活动在郭璞政治生涯中的地位和作用。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生于公元276年,即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二年;卒于公元324年,即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享年49岁。郭璞出身寒门庶族,其父郭瑗在西晋时初任尚书都令史。据段熙仲考证,在刘宋朝令史官不过七品,禄不及四百石,位在郎下。令史有如后代的书吏,在官府中担任抄写、起草文件之类的冗务。而两晋社会承袭了曹魏九晶官人法,取士用人注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晶无庶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在政治、经济以至文化方面确保了高级士族世代不易之特权。贫寒出身的人在政治上根本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寒门与世族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两晋历代统治者谁都不想去填平它。这就注定了郭璞一辈子不可能获得高官显职。故他虽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江南投奔东晋新王朝,但因他不属于南渡的诸大士族(王、谢、桓、庾等)之列,故始终不得朝廷重用[1]。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件事,是晋明帝司马绍在东宫时(即当太子时),与温峤、庾亮并有布衣之好,郭璞亦以才华卓异见重,埒于温、庾,为时人所赞誉。可是司马绍当上皇帝后,温、庾二人都被擢升,先后执掌朝政,而郭璞却被冷落一旁,屈居下僚。司马绍何以不重用郭璞呢?《晋书》作者以为这是郭璞自身的原因:“性轻易,不修威仪,嗜酒好色,时或过度”(《晋书》本传),从古到今都有人持这种看法。但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郭璞的行为失检点。众所周知,魏末两晋社会玄风大炽,所谓名士文人,大都反对儒家的传统和礼教,一味追求任诞旷放的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