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就以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来论,不但大量地引用《周易》,而且它的四十九篇文艺论说和一篇序言,也是取义于《系辞》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即“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涵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刘勰就曾说:“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周易》已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中国的美学理论皆滥觞于《周易》,尤其是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之气和拟物制象等哲学思想内涵,从而生发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正如王夫之所说的,美是“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两间,指天地之间。所以在艺术上要求“默契天真,冥周物理”。《周易》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里仅就《周易》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阴阳不测之谓神——美的表现
在《周易》中提到“神”的地方非常多,但对它的解释却极少含有神秘色彩,基本上不是指具有人格的神——上帝、鬼神等,而侧重于天、地、阴、阳的交感和神奇的变化。《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彖》),所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这是一个全称判断,实际上否定了在天地万物之外还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