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少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易·系辞》上的一句名言。但是这形上、形下之分,竟将道、器划归似乎尊卑有分的两重世界。历代论道之文如汗牛充栋,相比之下,器则备受冷落。在道的意蕴几被前哲时贤道尽的情况下,本文只得反其道而行之,不论道,专说器。下面的论述将表明,器之用大矣哉!
一、从用具到礼器
人间世其实就是器间世。尽管历代大家把道说得活灵活现,但在经验的世界里,人们目所视、耳所听、体所触者,毕竟多是器而非道。简单的界定是,器是人工制作的物品,故广义的物可以包括器。器、物对举只是在狭义上相对人工与自然的区分而言,而器物连用所指的一般是器。关于器的经典论述,首先来自儒家经典《易传》。
《易·系辞》的论述精到而系统。作者提出,器是通过观物取象制作而成的。何谓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依此,这个象既是物之形象,也是易之卦象。卦象之象本就是物的形态的摹写或象征。《易·系辞》用写神话般的笔法,把上古史当作帝王圣贤观象制器的过程,加以高度概括: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一制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