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易学,因其过于执泥象数而逐渐陷入穿凿附会、繁杂琐碎之误区,至汉末的虞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虞翻又是一位易学领域的创造性哲学诠释学家,在诠释的形式下,他赋予《周易》以全新的学术生命和思想内涵,从而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周易虞氏学”。“周易虞氏学”无疑是一座亟待深入开掘的哲学宝藏。在这座宝藏中,旁通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即拟专就虞翻此一学说的哲理内涵作一番探析。
一
六十四卦中,凡所有同位之爻的爻性皆相反的一对卦,就构成旁通关系。例如乾卦与坤卦、屯卦与鼎卦、比卦与大有卦等即是。“旁通”一词,首见于《乾卦.文言传》:“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旁”谓广、遍。《传》意,作为符号形态的乾卦,其六爻发生变化,就会广泛通达于天人宇宙间的各种情势。虞翻则赋予“旁通”以全新的思想内涵,从而创立了旁通说。
通观今存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虞氏《易注》,我们认为,虞翻的旁通说,其所彰显的,首先是一种阴阳相互涵摄、卦爻之象相互涵摄的深刻思想。
卦由阴阳两种爻画重叠所成。三画所成称经卦,六画所成称别卦。在虞翻的视野下,一个别卦卦体中,除自身而外,尚含有如下数卦:一下一上的两个经卦,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互体所成的两个经卦,初至四爻、二至五爻、三至上爻以四爻连互方式所成的三个别卦,初至五爻、二至上爻以五爻连互方式所成的两个别卦。
阴与阳相对待,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卦间,它们的所有同位之爻、整个卦体、下卦及上卦、内中的互体连互之象间,皆呈两两相对待之势。只是在虞翻看来,旁通卦间的这种对待关系,并非一种截然互斥、不可并立的关系,恰恰相反,却主要是一种一显一隐、相互涵摄的关系!依他之见,阴中涵摄着阳,阳中潜伏着阴。而两种爻画是阴阳的表征符号,卦爻画又表征着各种物象及物象状态。因此,他认为,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卦间,一卦任一爻位上的阳或阴,涵摄着另一卦同一爻位上的阴或阳;一卦的卦爻之象(涵盖所有爻象、总体卦象、下上二体之象及所有互体连互之象,下同),涵摄着与其相对应的另一卦的卦爻之象。
其次,互为旁通关系的两卦之间,在虞翻看来,还存在如下关系,即,一卦透过爻之变化,最终即可变为、通向另一卦。例如,大畜卦与萃卦相旁通,前者自初爻始依次向上变去,变至上爻,即可成为后者;反之亦然。
虞翻所发明的旁通说,其基本易理内涵,主要就包括以上两个方面。虞翻正是基于该学说这两个方面的基本易理内涵,运用其来诠《易》、论《易》的。借此,虞翻几乎通透地诠显了每一卦所表征的当下之所是、原本之所是、及其可能的将来之所是,诠显了卦与卦所表征的当下之所是间的密切关联,由此而几乎通透地诠显了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各种事象间一显一隐、相互对待、相互涵摄、变化互通的密切关系。
二
借助旁通说,虞翻所首先诠显的,是大宇宙中的阴阳消息之妙义,以及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总体宇宙阴阳消息图景。
消谓消退,息谓息长。立足于一种宏大的总体宇宙视野,汉代的儒者,确立起了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天人关系基本理念。易学是一种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这一理念,自然成了包括虞翻易学在内的汉代易学的基本理念。在虞翻看来,天道首要地就具体展现于阴阳二气的消息之中。因此,明了阴阳二气之消息,就成了把握天道的关键环节。正是基于把握天道、贯彻和实现上述基本理念这一终极性学术关怀,他才通过旁通说,深入揭示了宇宙的阴阳消息之义。
虞翻五世家传西汉孟喜易学。孟喜易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种视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表征年复一年阴阳二气之消息、节气物候之变化的卦气说。在此学说中,有十二辟卦,又称十二消息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它们分别对应于从仲冬十一月子至孟冬十月亥的十二个月,表征着各月阴阳二气消息的基本情状。基于卦气说的学术理解视野,通过旁通说,虞翻又进一步揭示了十二消息卦所表征的阴阳二气,其动态的一息一消、一显一隐、相互涵摄、变化互通之妙义,借此以彰显天道。
在虞翻看来,究极言之,天地宇宙间,凡阳气皆本于天,凡阴气皆原于地。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量等而平衡。具体展现天道的、发生于宇宙间的阴阳二气的消息,实际上就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的消息。六爻纯阳的乾卦和六爻纯阴的坤卦,分别表征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乾坤而外的另十个消息卦,其阴阳自然也就分别属于乾阳、坤阴。发生于十二消息卦间的阴阳的消息,自然也就意味着乾阳坤阴的消息,自然也就表征着各月中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的消息。
虞翻认为,在阴阳消息说的意义上,由乾坤两卦所分别表征的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各彻然显现于孟夏四月巳与孟冬十月亥。由这两卦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义可知,孟夏四月巳,乾成坤隐,六爻纯阳的乾卦所表征的天之阳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显现,此时由坤阴所表征的地之阴气,貌似被阳气消剥净尽而化为乌有,实则是盛极的阳气令其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并涵摄于盛阳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此时,显的六阳与隐的六阴所分别表征的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孟冬十月亥,坤成乾隐,六爻纯阴的坤卦所表征的地之阴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显现,此时由乾阳所表征的天之阳气,也未被真正消剥净尽,而是在盛极的阴气的迫压下,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并涵摄于盛阴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此时,显的六阴与隐的六阳所分别表征的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的全部,同样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
而由乾坤两卦动态上的变化互通之旁通义可知,乾阳渐次向坤阴变化而去,亦即乾阳消退、坤阴息长,则使纯阳之乾最终通向纯阴之坤;坤阴渐次向乾阳变化而去,亦即坤阴消退、乾阳息长,则使纯阴之坤最终通向纯阳之乾。所以,在诠释《坤卦》初六、六五两爻之《文言传》时,虞翻两次点出“以乾通坤”(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以下所引虞翻《易注》,凡出自该书者,皆不再出注)。
在虞翻看来,十二消息卦中的其他具有旁通关系的五对卦,亦即复与姤、临与遁、泰与否、大壮与观、夬与剥,同样表征着相应的阴阳一息一消、一显一隐、相互涵摄、变化互通之妙义。这里仅举复卦与姤卦所表征的此等阴阳消息之妙义。
《复卦》虞注道:“阳息坤,与姤旁通。”《姤卦》虞注说:“消卦也,与复旁通。”
复与姤分别为仲冬十一月子和仲夏五月午阴阳消息基本情状的表征者。就复卦言之,仲冬十一月子,阴极阳生,一阳息而消一阴,形成复卦所表征的一阳五阴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一阳息而显,一阴消而隐,此阴就涵摄于此阳之下,而并未消失。此时,所显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此一阴五阳,即涵摄于此一阳五阴之下。因之,此时复卦显,姤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的一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阴之下的五阳,与显的五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阳之下的一阴,分别构成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意味着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此时仍皆完满地存在,只是或显其一而隐其五、或显其五而隐其一而已。
就姤卦言之,仲夏五月午,阳极阴生,一阴息而消一阳,形成姤卦所表征的一阴五阳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一阴息而显、一阳消而隐,此阳就涵摄于此阴之下,而并未消失。此时,所显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此一阳五阴,即涵摄于此一阴五阳之下。因之,此时姤卦显,复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的一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阳之下的五阴,与显的五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阴之下的一阳,分别构成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的全部,意味着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此时仍皆完满地存在,只是或显其一而隐其五、或显其五而隐其一而已。
以上乃是就复与姤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义而言的。而就它们动态上的变化互通之旁通义言之,则阴阳的一息一消,最终一则可令一阳五阴的复卦通向一阴五阳的姤卦,一则可令一阴五阳的姤卦通向一阳五阴的复卦。
透过虞翻的直接或间接开示,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以十二消息卦,揭示了如下的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宇宙阴阳消息之图景:六阳、六阴分别表征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量等而永远保持平衡。仲冬十一月子,一阳五阴显,一阴五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复之象,隐一姤之象;季冬十二月丑,二阳四阴显,二阴四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临之象,隐一遁之象;孟春正月寅,三阳三阴显,三阴三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泰之象,隐一否之象;仲春二月卯,四阳二阴显,四阴二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大壮之象,隐一观之象;季春三月辰,五阳一阴显,五阴一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夬之象,隐一剥之象;孟夏四月巳,六阳通体显现,六阴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乾之象,隐一坤之象;仲夏五月午,一阴五阳显,一阳五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姤之象,隐一复之象;季夏六月未,二阴四阳显,二阳四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遁之象,隐一临之象;孟秋七月申,三阴三阳显,三阳三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否之象,隐一泰之象;仲秋八月酉,四阴二阳显,四阳二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观之象,隐一大壮之象;季秋九月戌,五阴一阳显,五阳一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剥之象,隐一夬之象;孟冬十月亥,六阴通体显现,六阳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坤之象,隐一乾之象。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月之中,彰显于外与隐而涵摄于内的阴阳二气的总量,永远保持六阳六阴所示的奇妙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而且,引而申之,在宇宙阴阳消息的任何一个时点或时段上,一显一隐的阴阳二气的总量,亦皆永远保持如上的奇妙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
依虞翻之见,阴阳二气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消息互动变化,就形成了天地宇宙间一明一暗两大力量和一明一暗的两股洪流。这两大力量、两股洪流,周期性地循环流转着。此一识见,无疑也全幅敞亮了人们对于天道的理解视野。
十二消息卦之外,尚有52卦。就此,虞翻曾提出消息卦生其他诸卦的卦变说。从卦变说的角度切入,结合旁通说,来理解此52卦所表征的内容,那么,我们不难知晓,作为消息卦变化形态的这52卦,其所表征的,乃是更为复杂的阴阳消息隐显情状,更为复杂的明暗两大力量、两股洪流表现样态,以及更为复杂的天道展现状况。篇幅所限,不再赘言。
三
阴阳的消息、交感,促成了宇宙万物万象的生化。以旁通说的理解视野解读《易》,虞翻进一步揭明,因乎阴阳的消息、交感而得以生化的天人万象间,同样存在着一显一隐、相互对待、相互涵摄、变化互通的深层奇妙关系。由此,他又几近通透地诠显出一幅包括人生万象在内的完整而奇妙的有隐有显、对待涵摄、变化互通的总体宇宙图景。
首先,通观今存虞氏《易注》,我们不难发现,借助于一卦与其旁通之卦间一显一隐的相互涵摄关系,以一卦所内在地涵摄着的其旁通卦的卦爻之象,诠释该卦之辞象,这是虞翻以旁通说诠释《周易》经传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这一方式下,虞翻揭示了万象间静态上一显一隐的相互涵摄关系,并由此而诠显出一幅天人万象间隐显涵摄的总体宇宙图景。
此方面的显例,如虞翻对《师卦》的诠释。
《师卦》上六爻之辞称“大君有命”。虞注说:“同人乾为大君,巽为有命。”
师卦与同人卦相旁通,它们各自的卦爻之象下,就涵摄着对方的所有卦爻之象。师卦上六爻处在上卦坤中,它与六三爻具有爻位上的应和关系,而六三爻处在二至四爻互体所成的震卦中,上述坤、震之象内,当下就分别涵摄着同人卦上卦乾之象、二至四爻互体所成的巽之象。乾表征大君,巽表征有命。虞翻认为,《师卦》上六爻辞之所以言“大君有命”,就是因该卦涵摄着乾大君之象与巽有命之象。
贯彻“《易》含万象”的理念,虞翻对《周易》经传作了如上的解读。通过这种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理解视野下,天人宇宙间的万象,业已为当初作《易》之圣人作过不同的归类。这种归类,大致言之,有二分、八分及六十四分三种:万象可以划分为阴阳两大类而成两大系统,由阴阳爻分别表征;可以划分为八大类而成八大系统,由八卦分别表征;可以划分为六十四大类而成六十四大系统,由六十四卦分别表征。在上述各类系统中,统属于同一个系统的物象,皆具有相近或相同的品性,因而才被划入同一个系统。准此,具有旁通关系的任意两卦间,其卦爻象静态上的涵摄关系,明确言之,在虞翻看来,首要指的就是由各自特定卦爻所表征的两个物象系统之间的涵摄关系;这两个物象系统,分别由品性相近或相同的物象所组成。因之,这种涵摄关系所着眼的,主要不是个体,而是系统,是系统所展现的构成它的物象所具有的总体品性;其所凸显的,不是简单的两个品性相反的单一物象间的对待与涵摄,而是两个品性相反的物象系统以及这两个系统总体品性间的对待与涵摄。故而,从两个这样的系统中,各分别随意挑选出一个物象,它们之间,就构成静态上的对待涵摄关系。例如,在由阴阳爻所分别表征的两大物象系统中,阳爻所表征的阳气与阴爻所表征的阴气、阳爻所表征的君子和阴爻所表征的小人之间,固然分别构成此等对待涵摄关系,但阳爻所表征的阳气和阴爻所表征的小人、阳爻所表征的君子和阴爻所表征的阴气之间,同样也构成此等对待涵摄关系。在虞翻的心目中,作《易》之圣人,借助卦与卦之间的旁通关系,就是这样开示出一幅万象静态上对待涵摄的奇妙总体宇宙图景的。
其次,通观今存虞氏《易注》,我们还不难发现,依据一卦与其旁通之卦各自发生爻变最终即可通向对方这一事实,透过一卦或其旁通之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变化,来诠释该卦之辞象,这是虞翻以旁通说诠释《周易》经传的另一种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下,虞翻揭示了万象间动态上的变化互通关系,并由此而诠显了一幅天人万象间变化互通的总体宇宙图景。
此方面的显例,如虞翻对《豫卦》的诠释。
豫卦与小畜卦相旁通,前者自初爻始依次发生变化,最终就会通向后者。据此,虞翻曾经如此诠释过《豫卦》:
《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虞注道:“豫变通小畜,坤为地,动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顺动’也。‘过’谓失度;‘忒’,差迭也。谓变初至需,离为日,坎为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过’。动初时,震为春;至四,兑为秋;至五,坎为冬,离为夏。四时位正,故‘四时不忒’。”
豫卦的下体为坤。在豫卦自初爻始依次发生变化而通向小畜卦的过程中,变至三爻,下体坤地之象变为乾天之象。地之象顺次变化而通向天之象,是则“天地以顺动”。变至第五爻时,卦变而为需。需卦上体为坎,三至五爻互体为离。坎表征月,离表征日。构成此坎与离的诸爻,皆当位而得正,是则日月之象“皆得其正”,所谓“日月不过”。
同是在豫卦通向小畜卦的过程中,变化发生于初爻,下体成震;变化进展到四爻,卦变而为泰,二至四爻互体为兑;变化进展到五爻,卦变而为需,上体为坎,三至五爻互体为离。震、兑、坎、离分别表征春、秋、冬、夏,是则四时之象完备出现。上述震兑两卦,作为它们基本表征的初爻之阳、四爻之阴,皆当位得正,是则春、秋之象位正。上述坎离两卦,构成它们的诸爻,皆当位而得正,是则冬、夏之象皆位正。所谓“四时位正”。
我们不难看出,甲乙两卦相旁通,从甲的角度立言,它的诸爻自初爻始顺次发生变化,从而通向乙,乃是一种“往”,这种“往”当下刚刚开始,尚处于将然的展开或实现状态;乙的诸爻自初爻始顺次发生变化,从而通向甲,则是一种“来”,这种“来”当下业已完结,已经成为昔日之陈迹。因此,虞翻立足于旁通关系,通过本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变化来展开诠释,其着眼点,就是一卦将然之“往”,就是一卦将然的向与其相对待的旁通之卦的转化,就是一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着的物象,将然的向与其相对待的旁通之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着的物象的转化;他的基本诠释理念,就是在这类卦中,作《易》之圣人,具体运用了一卦将然的如上之转化学理,并且透过这种运用,启导人们举一反三,深入契会并了悟万象间将然的奇妙变化互通关系,以便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未来走向。而他同样是立足于旁通关系,通过本卦的旁通之卦自初爻始的依次变化来展开诠释,其着眼点,就是本卦的旁通之卦的已然之“来”,就是本卦的旁通之卦已然的向与其相对待的本卦的转化,就是本卦的旁通之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着的物象,已然的向本卦所表征且内在涵摄着的物象的转化;他的基本诠释理念,就是在这类卦中,作《易》之圣人,具体运用了一卦已然的如上何以转化而来的学理,并且同样透过这种运用,启导人们举一反三,深入契会并了悟万象间已然的奇妙变化互通关系,以便更好地明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并进一步预见事物的未来。尤有进者,在虞翻看来,作《易》之圣人,基于旁通关系,通过对一卦将然与已然的转化的揭示,启迪人们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视野,与反视过去的回溯性视野,有机结合在一起,通透地了悟到天人宇宙万象间,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无限延展中,所存在的往复循环、永无停息的奇妙变化互通关系,通透地了悟到在这种关系下所展现的一幅变化互通的奇妙总体宇宙图景。
综上可见,虞翻的旁通说,其最大的理论建树,即在于,一方面,它从静态上揭示了旁通之卦间阴阳的一显一隐、对待互涵之妙,以及彼此所表征物象间的一显一隐、对待互涵之妙;另一方面,它又从动态上揭示了旁通之卦间阴阳的变化互通的转化之妙,以及彼此所表征物象间变化互通的转化之妙。此一学说告诉人们,在解读一卦的内蕴时,不仅要静态地看待该卦,把握其当下之所是,而且还宜动态地看待该卦,回溯其过去之所是,预断其未来之将是;不仅要看到该卦本身,而且还宜看到与它相对待的另一卦-此另一卦,就静态而言,不在该卦之外,却当下即涵摄于该卦之内;就动态而言,即是该卦所由以变来之卦,抑或该卦所将通向之卦;就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而言,这另一卦与该卦一直处于一显一隐、相互涵摄而又变化互通的状态和过程中。这些识见无疑是相当卓异的。显而易见,虞翻所发明的此一旁通说,其一般性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万象的存在与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在其存在和变化的每一时点或时段,都同时直下面对着与其相对待的另一方,此相互对待的双方,一则在静态上相互涵摄,一则在动态上相互转化。它指明了,宇宙是一个由对待而又相互涵摄、对待而又变化互通着的万象所构成的普遍联系、永恒流转的奇妙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包括其隐而未彰的一面与彰显于外的一面,因万象流转的永恒性与绝对性,而日新又新。在此日新又新的历程中,隐而未彰的一面渐次向彰显于外的一面流转,彰显于外的一面也渐次向隐而未彰的一面转化,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通透地诠显出一幅有显有隐、有明有幽,显与隐、明与幽对待而互涵、对待而流转的日新又新的奇妙总体宇宙图景,为人们更好地把握天道,确立人道,适切地回应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一切,开拓理想的社会人生之未来,建立天人之间良性互动之机制,达致天人关系和谐之妙境,提供了可贵的智慧启示。因此,他的此一学说,颇富哲理价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源,深值我们开掘与借鉴。
参考文献
虞翻,《易注》,载李鼎祚《周易集解》和陆德明《经典释文》。
《周易》。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