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施百忍

人对内心的敞亮,是近道的一种方式。如《大学》所言:知、止、定、靜、安、慮、得。这是内明,又称为明明德。在明明德以后出来做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好一名管理人、经营者。《大学》称之为亲民。亲民的范围,有大有小,从天下、国家到家庭不等。无论明明德抑或亲民,都要求止于至善。那么,对于明明德与亲民而言,至善意味着什么呢?面对自然生命中生、老、病、死的变化,孟子认为一个真正懂得了生命的人不会站在岌岌可危的墙脚等待灾难的降临。反之,会将自然的生命放在“道”的背景中来实践,正命而死。若再结合孔子的人生报告来看,管理人或经营者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对自身的管理及对人生的经营。不管是经营人生或是自身管理,都离不开“人”的主题。因此,尽管自身管理指向个体修身,人生经营与家庭、国家以及天下息息相关,但由于“人”的共性而使修身成为的根本。《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不是说身修了以后就万事大吉了,身修是为了家齐、国治、天下平。在家、国、天下这样层层的推进中,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内明的自觉来协调。③而家、国、天下的稳定也与个体的心意一脉相通。从引用孔子听讼的话来看,④《大学》旨在告诉我们惟有自明之人才可能推己及人,改变生命环境,从而使自己连同他人从容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
身如何修呢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