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绪琴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1]老子在开篇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道,那么何谓“道”呢?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2]即作为具体事物之道是可言说的,而不可言说之道才是超验存在的形而上学之道。[3]接着,老子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形而上之道。
首先,老子之道是终极创生之道。
在《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的表述早已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终极存在。老子则又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进一步确认道是世界的始基并给出了宇宙演化的动态过程。[5]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万物是由“道”逐步创生而来的,道不但是宇宙的质料因,又是宇宙的动力因。老子描述了道生万物的情景: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7]
对此句的理解是道是“有”还是“无”争论的导火索:道有论认为“道为之物”不是显有之物是什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些不都是道为物的表征吗?而道无论认为,“恍惚”是对道处于“无”浑沌状态的描述,浑沌就是一片纯粹的“无”,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就更能表明“无”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