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庄子》,洋洋洒洒,幻化无方,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仔细研读,在为它张狂奇伟的文学现象瞠目的同时,也不难窥视出庄子关于道德的一些真知灼见,于时于人,皆有教益。
一、 品德——《庄子》的道德标准
在给“品德”以客观描述的时候,庄子自有他所推崇的标准。庄子崇尚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提倡为人要胸怀坦荡,等生死;要奉养父母、讲孝道;要安贫乐道,不慕仕途,不移己志;要志趣高洁而不俗;要有高尚的价值观,且能谦逊待人。
庄子在《逍遥游》里为我们虚构了一条几千里长的大鱼,它幻化为一只几千里长的大鹏,大鹏乘六月海动时的狂飙,从北海飞往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象雄伟,志趣远大,庄子借鲲鹏比喻赞扬那些有远大理想的人,而那些目光短浅如蝉、鸠一样渺小卑怯、猥琐苟安的小人,是庄子所不齿的。
庄子把生死、利害都置于品德之外,认为生死、利害均是品德以外的东西,“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必须抛开生死和利害,这样才能无牵无忧,坦然处事。
庄子认为,为人子女,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要使父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