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 卓
摘要: 孔子以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美育理想。其和谐美育思想的精神原型是理想化、乌托邦化了的西周礼仪制度。孔子以这种理想化的方式为当下社会树立一个精神楷模和标杆。
关键词: 和谐美育; 实用理性主义; 理想化; 精神原型
一
孔子的美育思想,相对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而言,并没有很集中,很系统的论述,而只是散见于《论语》等典籍中。虽然其有关美育的论述极为零散,有些甚至仅是只言片语,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一个以培养和建立 “知”、“仁”、“勇”、“艺”理想和谐人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是孔子儒学思想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于以“仁”为最终依据的实用理性主义。
具体说来,孔子和谐美育思想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以“仁”为核心的美育内容。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即以“仁”为邻,才是美。这既可以看成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可以看成是孔子对美的本质的深刻认识。“仁学”是孔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
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有言:“仁者,爱人。”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实际上,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只不过孔子的仁学包括的内容较为宽泛,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才能、智慧、贡献),也包括无私,忘我,“杀身以成仁”。总而言之,孔子的和谐美学是以他的仁学为基础的。仁的思想渗透、贯穿他美学的各个方面。究其实质,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其理论基础的。也就是说,孔子的美育注重的是人的内在修养,注重的是培养人的高尚思想品德。它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
二是从“仁”的定义出发的“尽善尽美”的美育理想。《论语·八佾》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