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郭婧
[论文关键词]性善 性恶 自然属性 道德属性
[论文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陛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人性的善恶是中外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几乎每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建构了不同的学说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深的人性论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后世学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深受其影响。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和苟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看似对立,在逻辑意蕴上实则互补。孟苟人性论的争议与其说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概念的内涵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不同,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
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人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