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却很有限。有学者对相关专题进行了集中研究,比如程梅花的《试论孟子仁政与孔子德政的异同》(《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吴德义的《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和马浩菲的《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捍卫和发扬》(《理论学刊》12005年第12期)等文章,探讨了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霍松林、霍建波的《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研究了孟子、庄子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这些研究大多都是集中于某一个问题的探索,而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全面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尤其对孟子与孔子思想学说之间的深刻逻辑联系也没有得到全面的廓清。事实上,孟子对孔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演进过程。“受业子思之门人”的孟子,在称夫子自己“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的同时,又为自己“未得为孔子徒也”而感到遗憾。孔子作为孟子最尊崇的人物,在《孟子》中,“孔子”出现81次,孔子的名“丘”出现1次,孔子的字“仲尼”出现6次,其内容涉及到对孔子“仁”的推演,对孔子事迹的叙述评议以及对孔子神圣地位的肯定,它们不仅系统地反映了孟子对孔子继承与发展的理路,而日还显示出了孟子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深层面联系。
一、由“仁”到仁政的推演
“仁”是孔子学说的主线,孔子虽然提出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命题,努力把“仁”推广到政治领域,但是“仁”的重心仍然停留在人伦道德范围之内,它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主体的道德塑造。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仁”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对“仁”进行了扩充演绎,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仁政体系。
孟子的仁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政治思想体系,而“爱人”则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孟子从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体悟到“仁者爱人”的深刻内含,并在这个基点上扩充演绎出了仁政的主要内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的这段表述,使“仁”跨越过了伦理道德的藩篱,直接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