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姚文放

一、宋明理学的重大转折 
在中国思想史上,明中叶是比较热闹的一段。其间宋明理学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程朱理学走向陆王心学,在哲学上则是从理本论走向了心本论。 
程颢、程颐、朱熹持理本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天理”中派生出来,如二程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个“天理”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在天地产生之前它就有了,在天地消亡之后它仍存在。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可见,程、朱所说“天理”颇似于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在程、朱看来。“天理”即伦理道德,它是先验的、既定的,天理流行,伦理道德无往而不在,二程说:“人伦者,天理也。”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又将理称为“太极”,他认为,天道、四时、人道之中皆有太极:“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既然如此,那么天理与人心便不能判然分开,心是理,理是心,理与心一,心与理一。程颢说:“心是理,理是心”,“理与心一”。从而人心之动即天理之行,自然合乎伦理道德,朱熹说:“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值得注意的是。程、朱的观点也不是铁板一块、毫无龃龉之处,如在理归于心还是心归于理的问题上,二程便存在分歧,程颢主张理归于心,一再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他说:“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程颐则主张心归于理:“观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则无往而不识矣。”可见,程颐倾向于理本论,进而延伸出朱熹的理学观念;程颞则开始倾向于心本论,进而开启了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观念。 
陆九渊、王阳明转而持心本论。陆、王也谈理,所谓“塞天地一理耳”,“天理只是一个”。但他们所说的“理”只不过是“心”的代名词而已。陆九渊宣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可见陆、王不是将宇宙本体归于天理,而是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