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郭沂
一、引言
现存最早谈及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文献是《史记·孔子世家》,这也是孔子作《易传》说的最主要的根据。《史记》原文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在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序”字。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序》,《易·序卦》也。”以此对《史记》标点,即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文句不通,自不可取。因而,这个“序”字只能作动词解。但是,作动词的“序”并没有“作”的意思。在《史记》中,“作”的意思一般用本字,如《孔子世家》又云:“乃因史记作《春秋》”。如果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易传》的话,他就会用“作”字,而不用“序”字。这样,等于否定了孔子作《易传》的说法。
那么,到底应如何理解这个“序”字呢?有必要考察一下《史记》此语之外对“序”字的用法。《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显然,这个“序”字也是动词。用在书名之前的动词“序”字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排列次序,二是序跋之序。我认为,这里的“序”字兼此二义。它含有第一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下文已明确地说“编次其事”。它含有第二种意义亦于史有徵。现存多种早期文献曾经记载孔子作《书序》之事。如《史记·三代世表》:“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此“序”字亦兼二义。《汉书·艺文志》:“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序”字只有序跋之序一义。尽管后人怀疑今本《尚书小序》非孔子所作,但我认为,今本《小序》的真伪是一回事,从以上可靠文献看,孔子曾作《书序》却是历史事实,这是另一回事。
其实,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序”亦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孔子在研读和整理编次《周易》时,曾为《彖》等五种作序文。这些序文也象其《书序》一样,“言其作意”。
难道《彖》、《系》、《象》、《说卦》、《文言》在孔子之前就存在吗?正是如此。不过,今本《易传》中的《彖》、《系辞》、《象》、《说卦》、《文言》已不完全是孔子所序之旧。
我考察的结果是: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周易》文献,我称之为早期《易传》,包括《彖》、《象》二传全部,《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卦》、《杂卦》全部、《乾文言》的第一节。第二部分为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包括《系辞》的一部分,属《论语》类文献。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一部分和《说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另两篇佚文。一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二、三、四节;另一篇我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全部。后三部分全部为孔子易说。至于帛书《易传》,大致包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当然亦为孔子易说。

从出土文献和《左传》、《国语》等古籍看,《周易》一开始就作为占筮之书被人们广泛运用。在西周初年《周易》经文形成后至孔子时代大约五百年时间里,肯定会有一些解释《易经》的著作出现。司马迁所说孔子作序的《彖》、《象》、《说卦》、《文言》即属此类(司马迁所说的《系辞》为卦爻辞,见下文)。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周易》文献在这期间流传。从今本和帛书《易传》看,孔子所引的“《易》曰”,有些并不见于今本《易经》和《易传》(见下文)。据学者考察,在两汉文献中,称“《易》曰”而不见于今本《易经》、《易传》的也很多:
《淮南子·缪称训》:“故《易》曰:‘《剥》之不可以遂尽也,故受之以《复》。’”《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东方朔传》:“故《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另外《礼记·经解》及《说苑·建本篇》亦引此句,文字稍有不同)《说文》释“相”字:“《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乎本。’”《说苑·敬慎篇》:“《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又:“《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盐铁论·遵道篇》:“文学引《易》曰:‘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1]
这些资料有可能是古《彖》、《象》、《说卦》、《文言》等文献的佚文,有些很可能是孔子之前的其他《周易》文献的佚文。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典籍亦为官府所掌管。因而,孔子之前的这些早期《易传》,一般为周室的史官所作。《左传》中韩宣子称《易·象》为周礼,亦可证之(此《易·象》即今本《象》传,见下文)。
另外,在今本和帛书《易传》中,我称为早期《易传》之外的部分思想一贯,尤其是其中称“子曰”者和未称“子曰”者浑然一体,更证明它确为孔子易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早期《易传》完全属于不同思想体系。其最大区别是,早期《易传》和《易经》一样,都属乾坤(或阴阳)二元论,而孔子将其提升为易一元论。另外,孔子易说轻占筮、重德义,借《周易》阐发儒家思想,且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等,也是对传统易学的重要发展。
下面,就对这种论断分而述之。
二、关于《系辞》
朱熹早就指出:“《系辞》本谓文王、周公所作之辞,系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经文。”(《周易本义》)清人皮锡瑞也说:“古以《系辞》即为卦辞、爻辞,汉儒说皆如是。而今之《系辞》上下篇,古以为《系辞传》。《释文》王肃本有‘传’字,盖古本皆如是。宋吴仁杰《古周易》以爻为《系辞》。今考《系辞》有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明吉凶’;又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物,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云:‘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又云:‘系辞焉以尽其言。’据此诸文,明是指卦爻辞谓之《系辞》。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