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刘红霞

与《论语》基本上是孔子与弟子的教学问答不同,孟子与君王或君主的对话在《孟子》一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或面对面交谈,或就某一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见解。今观孟子与君王的对话之际,仕与不仕之间,实可想见其“说大人则藐之”的气象。兹就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孟子与君王对话之道,进而论述其风格和人格。 
一、民贵君轻,君臣对等 
孟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争频仍,诸子横议之际,“士”由“执干戈,卫社稷”转变为“不耕而食”掌握知识文化的特殊阶层。士不从事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何以分享社会生产成果,甚至受到很高的待遇?孟子的学生彭更和公孙丑就这一疑问请教孟子。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又:“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对曰:士人“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孟子·滕文公下》)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连孟子的学生都会有这种偏见。更遑论他人?孟子有力地回击这种偏见,对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又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国君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士的拥护,充分利用他们的价值。因此,他们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获得优厚的物质待遇,是完全应该的。不仅如此,公卿大夫乃至万乘之君还应该尊重士人。孟子认为,那些当官的士人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