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保瑞
摘要:我们对易传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是要藉由自论孟中庸所开显出来的儒家形上学义理特质中,定位易传对儒家形上学义理建构的主要贡献,这一个义理建构的脉络是一个连续的理论开发工程,共同构成了中国儒家哲学义理型态的重要面貌。本文之作即有将论孟庸易之早期儒家哲学的义理内涵分别给予定位的理论目标,企图藉由这样的理论型态的定位而能呈现早期儒家在形上学义理发展上一脉相承的理论效果。我们将定位的论孟庸易的理论建构意义如下:论语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家境界哲学的展现。孟子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家功夫哲学的展现。中庸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学本体论哲学的建构。易传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学宇宙论哲学的建构。这样的一个系列的关系是,后一个体系的建构是继承了前一个体系的观念而在不同的哲学问题层面上再度展开的义理建构。论语展开了儒家君子及圣人的真实境界,这是整个儒学史的最终义理目标,即是在为着这样的一个境界的展现而构作了多方的理论以作为此一境界成立的义理根据。孟子在论语君子观的基本立场上建立功夫哲学,使得君子的境界的得致获得功夫入路的理论说明,更由功夫入路的思考进而契入本体论哲学问题的探索而与中庸哲学共同构成儒家道德意识本体的本体论哲学基本型态,中庸即在继承着论孟的君子人格境界以及功夫修养哲学的前提上再度扩展理论的份际而有中庸“诚者天之道”的本体论的建立。易传即在宇宙论哲学问题的创构上再为儒家哲学注入更为丰足完备的义理规模,并同时持续展现儒家圣人观的境界哲学及儒家成德之教的修养哲学,以及持续着孟子中庸以道德意识为本的本体论哲学的义理建构。
易传之作非成于一时一人,各篇义理重点不一,我们亦不以易传为一独立完整且各篇义理一致的理论作品。但我们将以易传各篇皆是一个针对儒学的义理建构,在一个儒家形上学义理拓展的进程上各自阐述,所有的阐述皆参与至论孟中庸之作而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学。易传自身难言完整,因其作者不一义理零散,但是易传中之若干命题却仍得与论孟中庸共构一较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学体系,这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论语 孟子 中庸 易传 善 生 神 变 系辞传
前 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注[2]]。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型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型态”,藉由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在儒释道三教共构的中国哲学史架构下,重新定位早期儒家的“形上学义理型态”。我们所谓的“义理型态”,是站在一个中国哲学史观的立场上,基于儒释道三教义理型态差异的基本观点,藉由形上学架构的厘清,展现各自的差异,建构各自的义理型态。型态既定,价值命题即得清晰,功夫入手即有差别,成就境界亦不相同,本体论宇宙论各有定位,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学的理论探究亦将各有天地。本文之作,将主要置于易传作品中的基本哲学问题之分析与建构,因为作者已有它文对论孟中庸之作进行基本哲学问题之探究,故不再申述论孟中庸之作。
一、中国哲学方法论架构我们对易传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是要藉由自论孟中庸所开显出来的儒家形上学义理特质中,定位易传对儒家形上学义理建构的主要贡献,这一个义理建构的脉络是一个连续的理论开发工程,共同构成了中国儒家哲学义理型态的重要面貌,为进行这样的义理型态的架构分析,我们需要有一套方法论理论以作为分析的架构。作者曾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作为分析中国儒释道三学同异辨正的方法论架构,企图藉由一套对准具有功夫活动特质及以境界说形上学的中国儒释道三学之特殊理论型态的方法论架构,重新展开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想的研究,本文之作,即亦将以此一方法论理论,在对论孟中庸三书进行形上学义理定位之后,便针对易传之作,进行义理阐发,企欲使易传之义理内涵得有相契之命题参与至论孟中庸之儒家形上学义理世界中。
在中国哲学理论体系中,所谓的形上学义理是分别安置在本体论宇宙论功夫论境界哲学四方架构之中的,这个分别安置的意思是说一套完整的形上学是在这四个基本哲学问题的面向中都有所建构的,这是与中国哲学的形上学问题关切以及义理获得的方式有关的,形上学的义理展现在本体论及宇宙论之中,这是一般的基本哲学知识,其中或有宇宙论哲学与形上学名义的纠缠[注二[3]],此处我们仍以形上学为包含宇宙论及本体论的哲学名词,因为宇宙论与本体论哲学在中国哲学的义理型态中是义涵明确且有分别的两个哲学名词,而在中国哲学各理论系统的义理架构中也是无法分离本体论与宇宙论哲学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并合而有完整的形上学世界观,从而给出明确的价值哲学观念。然而,由本体论与宇宙论共同给出功夫哲学及境界哲学,这才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形上思维的真正目的,价值哲学即落实在功夫哲学及境界哲学之中,可谓中国哲学的价值哲学即为对于功夫境界哲学的陈述,而价值哲学又正是形上学义理建构的目的,所以形上学是为保证功夫境界哲学之成立而建构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描写体系,至于形上学本身的证立则又是来自功夫的实践与境界的展现,唯有在功夫境界的真实实际之中,中国哲学的形上学义理架构才真正取得了它们的理论存在的意义,以及清楚认识本体论宇宙论哲学的准确路径。
在这个意义下,我们便要求一套绾合功夫境界宇宙本体的四方架构,来作为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的方法论解释体系。这一套解释体系在哲学史发展的脉络中来看时,作为诠释哲学史上各家哲学体系的方法论架构的时候,将会出现各个哲学体系在理论建构的重点方向上的各有偏重的现象,即某个哲学体系的理论构作的问题意识可能集中在这四个基本哲学问题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面向中的现象,这是因为哲学理论的发展总是在解决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进行义理上的创发工程,于是在创发的过程中总是有所偏重于某些问题的层面上,这并不表示形上学的问题意识仅在某个层面上,而是在继承了同一学派的基本哲学立场的前提下而发展着新的哲学问题意识的层面。当然,我们此处所进行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探究,其实是一个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后设理论的反省,是一个预见了形上学理论应有的完整架构的分析系统,以这个后设的方法论系统来检视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哲学体系的理论型态,自有驱使各个理论体系分别定位于此一架构的个别面向的效果。
本文之作即有将论孟庸易之早期儒家哲学的义理内涵分别给予定位的理论目标,企图藉由这样的理论型态的定位而能呈现早期儒家在形上学义理发展上一脉相承的理论效果。我们将定位的论孟庸易的理论建构意义如下:
论语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家境界哲学的展现[注三[4]]
孟子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家功夫哲学的展现[注四[5]]
中庸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学本体论哲学的建构[注五[6]]
易传书中的形上学问题──儒学宇宙论哲学的建构
这样的一个系列的关系是,后一个体系的建构是继承了前一个体系的观念而在不同的哲学问题层面上再度展开的义理建构。论语展开了儒家君子及圣人的真实境界,这是整个儒学史的最终义理目标,即是在为着这样的一个境界的展现而构作了多方的理论以作为此一境界成立的义理根据。孟子在论语君子观的基本立场上建立功夫哲学使得君子的境界的得致获得功夫入路的理论说明,更由功夫入路的思考进而契入本体论哲学问题的探索而与中庸哲学共同构成儒家道德意识本体的本体论哲学基本型态,中庸即在继承着论孟的君子人格境界以及功夫修养哲学的前提上再度扩展理论的份际而有中庸“诚者天之道”的本体论的建立。易传即在宇宙论哲学问题的创构上再为儒家哲学注入更为丰足完备的义理规模,并同时持续展现儒家圣人观的境界哲学及儒家成德之教的修养哲学,以及持续着孟子中庸以道德意识为本的本体论哲学的义理建构。
易传之作非成于一时一人,各篇义理重点不一,我们亦不以易传为一独立完整且各篇义理一致的理论作品。但我们将以易传各篇皆是一个针对儒学的义理建构,在一个儒家形上学义理拓展的进程上各自阐述,所有的阐述皆参与至论孟中庸之作而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学。易传自身难言完整,因其作者不一义理零散,但是易传中之若干命题却仍得与论孟中庸共构一较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学体系,这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基本观点。
以下之讨论,将从易传各篇的理论建构作分别之探讨。
二、彖传及小象传中所涉及的基本哲学问题彖传及小象传义理相合作用相同故一并讨论于此,彖传及小象传主要不是一个形上命题建构的园地,应该说是一个落实儒家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成果,并在预设了易经卦爻象的时位刚柔乘承得中内外往来等等关系架构下所做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开展,其开展的理念目标仍然是论孟中庸一贯的德性原理,只是更落实在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