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明贵
摘 要:有宋一代,《论语》研究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注解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学进入了所谓的“宋学”时代。其成因与统治者推行的尊孔重儒的政策、儒家道统的确立和四书学的兴起、义理之学的兴盛及儒家学者从哲理层面对佛、道思想的吸收融合有关。
关键词:宋代 《论语》研究 大发展 成因
伴随着儒学主体地位的重新确立,宋代的《论语》研究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论语》研究的数量大增,而且《论语》的注解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学进入了所谓的“宋学”时代。
一、宋代《论语》研究的勃兴 唐代以降,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作为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的儒学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新形势呼唤新理论的诞生。而鉴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必须通过创造性解释来完成。因此,许多硕儒名士纷纷著书立说,希冀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解释,来重建儒学的合法性依据之地位。于是有“四书”及其注释书的出笼,有《论语》及其注释书的大发展。
第一,《论语》研究数量大增。汉唐时代,研究《论语》的专著见之于著录者共约百余部。其中隋唐时期,由于《五经正义》的出笼,统治者垄断了经典的解释权,致使《论语》研究走向衰落,近四百年才有12部著作问世。而在两宋时代,仅仅三百多年,见于著录的《论语》研究专著,据《宋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补》和朱彝尊《经义考》计有250余部,比以前所有时代《论语》研究数量的总和多出了一倍多,是隋唐时期《论语》研究数量的21倍。仅从著述的数量来看,就可窥见宋代《论语》研究之盛况,是汉唐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两宋时期的主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为了阐发己见,重树儒学的雄风,大都有《论语》注本。如周敦颐有《论语》,王安石有《论语解》,苏轼有《论语解》,程颐有《论语说》,张浚有《论语解》,李纲有《论语详说》,胡寅有《论语详说》,朱熹有《论语集义》、《论语详说》、《论语集注》、《论语或问》,张拭有《癸巳论语解》,薛季宣有《论语少学》、《论语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