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单纯

儒家的人在考虑人生的最高理想目标时往往是以天地万物为参照系的,这个参照系具有超越物理世界的、哲学上的无限宇宙的涵义。因此,对它的认识、描述不能不带有神秘的、个人体验性的宗教色彩。对人生具有最高价值的超越目标是儒家所说的“天命”或“天理”,因此,人应该自觉自己所承载的崇高使命,即“替天行道”。这便是中国儒家的人所具有的宗教情怀。
一、怎样理解宗教情怀
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传统中,信仰者都对一个被其认定的“终极实在”(ultimately real)表现出极大的虔诚,这个充满魅力的“终极实在”即是宗教的核心。随着宗教学研究视野的扩展以及各大宗教不断的变革,历史上以人格神或一元神为内涵的宗教也逐渐将非人格神的超越观念以及多元神的崇拜纳入自己的领域,这时宗教的核心已不再仅是中世纪安瑟伦(st. anselm)、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所欲证明的上帝,而是包容了提立克(paul tilllich)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和希克(john hick)的“终极实在”这样一些超越性的观念。如同历史上伟大的人格神一样,这些超越性的观念既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的“造物权威”,又是人类精神活动最高的“价值源泉”;它们不仅解释了世界的奇迹,而且还规定着宇宙间的伦理秩序。
考察一下世界各民族中宗教传统的核心价值,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人格化的神圣主宰如耶和华、天父上帝、真主安拉、爱主克里希那、梵神、毗湿努和湿婆等,也有非人格化的超越观念如梵、天、道、无、存在、太一、空和涅槃等。无论是哪种形式,对宗教信仰者言,它们都是传统宗教所归纳的“全在(omnipresent)”、“全知(omniscient)”、“全能(omnipotent)”以及“全善(all-good)”的,是现在所说的真善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依照信仰者的理解,人不仅要对这些超越性的“终极实在”表现出真诚的敬畏,而且还坚信这种通常被认为是宗教虔诚的敬畏最终能使自己获得救赎或自我价值实现。当然,现在信仰者的救赎并不局限于《圣经》传统里所说的“原罪”,而主要是指围绕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苦楚。
由于各种宗教传统对其核心的崇拜对象,无论是人格神还是超越性观念,都赋予了绝对的物质权威(宇宙的建构者)和精神权威(价值评判者),使得人们对其理智上的证明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信仰者对其核心的真理性应抱有一种“情感执著”(passionate commitment)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情怀”。
就西方宗教的传统说,证明人格神上帝的存在,耗费了从中世纪到近代安瑟伦、阿奎那、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哲人的巨大精力,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从逻辑上讲,西方宗教中的最高主宰上帝被信奉为“绝对者”和“无限者”,想证明其客观性存在等于是在时间和空间范畴里限制它的“绝对性”和“无限性”,这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在矛盾。所以存在主义者从齐克果开始便推动传统神学转向,用宗教哲学的方式强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