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海春
内容提要:《论语》中的“知”是天人和人我间在一定方向上借助交流和沟通实现的“无蔽”与“澄明”。“知”作为这种根本的“澄明”,使得“知”可以透过时间的障碍成为超越的条件。“知”可以表现为“不知”和“知”两种存在的样式。因而“知”可以超越在对立面进行选择时所带来的困惑。同时“知”也就表现出一定的等级系列,这一系列又对应着相应的理想人格。“知者”表现为一种动静合一、知行合一的特征。
关键词:《论语》知惑
《论语》中的“知”包含怎样的哲学意蕴?在《论语》当中,有部分用法当中的“知”只是具有一种语言过渡性的作用,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知道”“了解”。如孔子说:“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但在很多情况下,“知”并不是简单地作为语言结构中的一个谓语存在的。“知”还具有一定的独立的范畴的意义,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的。“知”的内涵是什么?这在孔子弟子那里是一个有疑问的问题。孔子针对“知”做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从而使得“知”成为《论语》当中的一个哲学范畴。孔子对这一范畴的解释到底包含了怎样的哲学思考呢?“知”的主体是什么,还是“知”并不是一个主客体认识论框架下的概念?在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哲学精神?“知”者是否是意味着具有了一种在对立的情况中选择的能力?“知”是否一定与“不知”对立?孔子的“知”与时间性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知”在整体性和特殊性、个体性方面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特征?“知”与“动”、“静”范畴的逻辑关联说明“知”在连续性和创造性方面扮演了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