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就仅仅看这四个称号,就足以说明墨子的过人之处。历史上能同时拥有这四种称号的又有几人?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鲁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战国时期,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最终,墨子同鲁班进行沙盘演练。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墨子最终还谎称自己已安排三百弟子在宋国帮助守城,楚王终于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我曾经查过地图,从鲁国曲阜(原文中说墨子起于鲁)到楚国郢都,按现在直线距离是900公里,走了十天十夜。平均一天一夜走90公里,按照正常人步行的速度:每小时5公里,他每天要走18小时,睡觉最多睡6小时。这么高强度连续不断的行走,足以说明墨子的身体素质之强和对这件事的重视。
这还只是墨子在这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和哲学领域的表现。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也很突出。比如他提出了宇宙论,时空论,运动论。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给出了力的定义,研究了杠杆原理,还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这简直就是2000多年前的物理学家,即使放到现在,其物理水平也是极其先进的。
而且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再来看墨家这个学派。在诸子百家之中,各家学派的名字都是根据学派的大意或者学派的中心思想来定名的,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名家。但是墨家的名字是根据领导人的名字来取的,你光看名字是看不出这个学派是做什么的,这足以从侧面说明墨子的个人能力有多强。
而墨家学派的思想就更加具体和务实了。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而且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必须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从这里就能看出,墨家跟诸子百家的组织形式完全不一样,你看其他学派的组织形式都是师徒,传道受业解惑,师傅带着徒弟到处游说,开办学校。但是墨家的组织形式讲究纪律,原则。更像军事组织,但又不是官方承认的,所以就更像是古代的帮派组织。只不过这个帮派的宗旨是积极的,是“兼爱”、“非攻”的,墨者们对道义和正义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举个例子,楚国阳城君和墨家掌门人孟胜先前定了一个帮助守城的约定。但是当阳城君遭难的时候,楚国大军压境,墨家掌门派了两个弟子回宋国传位给田襄子,自己带领百十号人仍然帮助守城,直至全部战死。故事的高潮是:先前派回去传信的两个人又回到阳城,殉节而死。
就是这样一个门派,在战国后期就开始渐渐没落了。墨子所研究的那些思想,科学理论等内容,因为过于超前,能看懂的人少之又少,而逐渐被历史所忘记。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最主要的是墨家的思想不能被统治者所容纳,所以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一直到清代末期,《墨子》这本著作才渐渐被人们所重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科学史和哲学史的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