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到后来为什么会被历代君皇抛弃?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儒家、墨家、兵家等等各门各派,都在这个时期大放光彩,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今天跟大家聊聊战国初期非常出名的墨家。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墨子),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家思想是注重对实际事物的研究,让人惊叹的是,在两千年前记录的《墨经》,就描述了“小孔成像”“重力运动”“杠杆理论”等科学原理。在当时能够有这样的科学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对于国家的治理,墨家思想主张要向经验学习,要求大家向以往的明君、大师学习,将他们的好措施、好变法直接拿来用。要求国家任命官员做到“能者上”,甚至国君也最好能做到“能者上”。
所以,墨家思想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主义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可以说比儒家更大。但是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就迅速衰落了呢?
首先,战国初期墨家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墨家思想的实用主义真能强国。墨子的信徒比较奇特:他的弟子多达数百人,主要由城市平民和自耕农组成。成员称为“墨者”,有着严格到极致的纪律,甚至“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比起同时代的“学派”们,这个队伍,每一个人都如同战士。
墨子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每一个,对于征战杀伐成习惯的战国时代,都是耳目一新。他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战争,崇尚节俭,甚至不会有音乐乱人心智的世界。为了这个世界,墨子的一生都在布道,甚至带领着墨家的子弟,投入一次次战斗,用战斗的方式去制止战争。墨家,也从此成为了战国时代, 极为知名的战斗团体。有很多这些慷慨赴难的“墨者”,甚至被人认为是中国儒家精神的源头。
各国的君主都欢迎这些有坚定信仰的墨者,因此在战国初期,墨家的信徒数量达到了顶峰。
其次,为什么在战国后期墨家就迅速衰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墨子与儒家的分歧,主要在何处?
第一个分歧,就是“天命”,比起儒家的相关思想来,墨家主张“非命”,即不相信命运,富贵与贫贱更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强必贵”“强必饱”“强必暖”。这样,封建社会的门第贵族阶级的秩序,就被“非命”打的粉碎。甚至,墨家认为统治者,也应当由老百姓来选择他们心目中的“贤君”。即使是手工业者与农民,只要有才能,就应当被推举做大官。这点是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思想,作为最高领袖的封建君主能容忍得了吗?
第二个分歧,表现在墨子“三表法”的哲学理念。在认识事物的问题上,墨子提出了“三表”观念:即历史经验,所见所闻,国家百姓利益。任何一件事物,都要以这样的标准来考评。而儒家是不可能赞同“三表法”的,儒家考虑的是忠君思想,要维护的只是君主的利益。
这样的墨家思想,注定不会被统治者接受。墨家代表了中下阶层民众的需求,而儒家则代表了上等阶层的需求。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以后的朝代,都推行“独尊儒术”,而墨家的空间,自然也越来越狭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