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道和德是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分开来论述的话,二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到唐宋之间,人们才把“道德”两个字连起来形成一个名词。
那么“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从这两个字的原意说起:道是什么?按照现在的意思是道路。不过《道德经》中的“道”可不是我们日常所走的道路,是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是万物万事所遵循必走的道路,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事物都要遵循“道”这一规律,所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德”是什么?古有解释说:“德者,得也”。得到是什么呢?是道,也就是规律,因此。德就是在人、事和物身上体现的规律性。《道德经》上说“道法自然”,能够顺应自然,按照社会和人类的客观规律办事,那就是有德之人,如果违反自然规律行事,就是不德。所以“德”就是由道产生的德,其实和后来的“道德”意义大致相同,但春秋时候都是在竹简写字,古人讲究简练,所一个“德”就足够表达意思了。
孔子说过一句话,意思就是:一个政治家心中一定要有道,他的一切行为都要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以道德去教化,你就无懈可击。就像太阳系的行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如果木星不按着自己的轨道运行,而是按着地球的轨道运行,那么就会出现星球与星球的碰撞,使原本井然有序的宇宙变得杂乱无章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就是规律、规则、民意等不可违背的事物倾向; “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道”是生成万物,“德”是养育万物。“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便蕴藏于万物之中,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本质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感知后所执行的行为。
“道”是无限的,没有规定性,无形无象,不可指称,“道”是永恒存在的,一直会运动会变化着,天地万物都随着“道”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如果说“道”是灵魂,那么“德”就是肉体;如果“道”是一个人的道心,那么“德”就是一个人的修为。“道”和“德”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于是便有了“道心德身”之说。人们常说的“厚德载物”“圣人之德”等等,其实也是劝告人们要修德、修身,来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德行。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道可以有五六种解释,德也有许多行为规范,但不管怎么变化,修德的最大目标就是为了近乎于道,所有德的行为也要合乎于道,而每个人的大道在于要自立立人,在于明,在于自我修炼和对外反思,更要明白做人的人伦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