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术语。最早由子思提出,意思是一个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独自生活时,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谨慎,自觉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
“慎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觉性,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最早出现在《礼记》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君子在别人看不到时候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到时候,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防患于未然,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古人推崇“君子慎独”也就是说,即使独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反规律的事情,即变没有人知道,但还有自己知道。
东汉杨震“慎独”的故事,就是严以律己的好例子。杨震在荆州当刺使时,察觉王密是个才学的人,就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经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百般照顾。
晚上,王密悄悄地来到杨震的住处。见屋里没有旁人,便拿出10斤黄金送予杨震。杨震连忙拒绝地说:“之前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就太不了解我了!”王密则小声说:“现在是晚上,没人知道。”杨震正色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到这话后,羞愧地退了下去。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慎独”呢?
一、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反思自己。
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谈及人的修养时说过:“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意思是人们在修养时,要注意小的细节。
永远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盲点。否则,会引来万恶导致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二、压抑私欲和贪婪。
大众之下,一般人还是可以克制自己的;当摘下美丽的“面具”时,当一人独处时,经常放纵自己的本性和欲望。
比如,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之下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造成了对别人伤害,一次如愿后会使人产生侥幸心理,结果可能是有一天他抑制不住自己,而被绳之以法。
有些人拿过一次后,便永不再拿了,那就证明他还有良知的。但对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他逃不掉良心的责备,后悔一辈子。所以,“慎独”其实也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三、慎是慎独的核心
孔子说:“三思而后行”,其实说的就是“慎”。告诫人们说话和处理事务时要思虑周详,不论事务的大小都要考虑细致,不管是有人还是没人,不管是公是私,都要谨慎。恭德而慎行,这样就不会做错事,不会后悔。
说白了,“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情况下,严格管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人察看督促你的时候,你就表现得很好,没有人监督你,你就失去了管束力,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只有自己能监督自己,才能称之为慎独。
慎独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修身方法,体现了儒家的德性之美,又凸显了儒家性命观的通透,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也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