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儒家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乔?木

一部《庄子》,洋洋洒洒,幻化无方,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仔细研读,在为它张狂奇伟的文学现象瞠目的同时,也不难窥视出庄子关于道德的一些真知灼见,于时于人,皆有教益。

一、 品德——《庄子》的道德标准

在给“品德”以客观描述的时候,庄子自有他所推崇的标准。庄子崇尚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提倡为人要胸怀坦荡,等生死;要奉养父母、讲孝道;要安贫乐道,不慕仕途,不移己志;要志趣高洁而不俗;要有高尚的价值观,且能谦逊待人。

庄子在《逍遥游》里为我们虚构了一条几千里长的大鱼,它幻化为一只几千里长的大鹏,大鹏乘六月海动时的狂飙,从北海飞往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象雄伟,志趣远大,庄子借鲲鹏比喻赞扬那些有远大理想的人,而那些目光短浅如蝉、鸠一样渺小卑怯、猥琐苟安的小人,是庄子所不齿的。

庄子把生死、利害都置于品德之外,认为生死、利害均是品德以外的东西,“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必须抛开生死和利害,这样才能无牵无忧,坦然处事。

庄子认为,为人子女,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要使父母安心舒适的生活,“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人间世》)做人要事亲尽孝,这是品德修养的根本。

《庄子?缮性》讲,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趣俗。”——不因为享有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破逐流。庄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庄子?秋水》记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注:指担任宰相职)。”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就是这样,庄子宁愿自己像神龟一样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泥地里滚爬,也不愿意受统治者的驱使,即使是死后留下骨头珍藏于庙堂里受人尊崇。

品德高尚的人应志趣高洁而不俗。《庄子?秋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国相,庄子要去看望他。庄子还没有到惠子那儿,就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要取代你,自己去做国相。”惠子听后很惶恐,命令人在梁国境内搜查庄子,搜了三天三夜,不见庄子踪影。庄子知道了这件事,亲自去看望惠子,并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凤凰,先生知不知道?这只凤凰从南海起飞,要飞往北海,没有找到梧桐树,他就不肯栖止休息;没有竹子的果实吃,他就宁可挨饿;没有甘甜的泉水喝,它就宁可喉咙冒烟。这时,一只猫头鹰找到了一只腐臭的死老鼠,凤凰正从猫头鹰上面飞过,它以为凤凰会和它争夺死老鼠,赶紧昂起头来怒目相向,爪子死死按住老鼠,对凤凰发出   赫赫     的叫声,驱赶凤凰。凤凰鄙夷地说:你贪恋的高官厚禄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只腐臭的死老鼠,谁稀罕这样的东西。”——惠子和庄子,一个以己度人,视友为敌;一个则鄙弃权势,坦荡相告。人物形象泾渭分明,庄子以凤凰自喻,洁而不俗。

庄子还推崇高尚的价值观。《庄子?山木》载:假国被晋国灭亡的时候,人们扶老携幼争相逃难。有一个叫林回的人,他丢下价值千金的珠宝不管,背着一个只知哭叫的婴儿逃跑。有的人疑惑不解地对他说:“你这样做如果为的是钱吧?这个孩子根本不值钱。如果说你怕受牵累吧?这个孩子会比宝玉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你扔下价值千金的宝玉,背着这样小的孩子逃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林回答道:“我和宝玉的关系只是利的结合,我和孩子的关系确是天性相连。”——在财产和人性面前,在卑鄙和高尚面前,林回毫不犹疑的选择了后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个人应该怎样活,应该为什么活,品质显得尤为珍贵,庄子的价值观对我们仍不乏启示。

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是谦逊待人的。“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庄子?徐无鬼》)——以贤自居,盛气凌人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拥护,有贤能而谦恭待人的人,一定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像庄子这样,其贤能让后人无以企及,尚讲究“以贤下人”,我辈平庸凡夫,还有何言而“以贤临人”?

二、修养——《庄子》的道德途径

美好的品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夜东风吹白梨花,庄子告诫我们: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必须思想独立不迁,注重个人修养,长期坚持不懈,有创造精神,光明坦荡、乐观旷达,勇于丢掉得失而知足自得。

《庄子?逍遥游》告诫我们,“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使整个世界都赞美你,也不要得意而忘形;即使整个世界都批评你,也不要失意而沮丧。胜利时不因人吹捧而骄傲,失败时不因人非议而灰心,为人要有独立不迁、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品质。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要有毅力抵挡住外物的诱惑,“不以物挫志之为完。”(《庄子?天地》),要时刻注重个人修养,不要因外物而挫伤心志,更不能玩物丧志。
美好的品质需要长时间的修养,一件好事的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美成在久”(《庄子?人间世》),既然美好的品质这么难以修炼,就更需要人们长期坚持而不放松。美好品质的修养要“百舍重研而不敢息。”(《庄子?天道》)就像是要走很远的路,即使脚底磨出了一层层的硬茧,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为追求高尚品德的修炼,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出入天地四方,遨游九州,独往独来,特立独行,才是无比的尊贵。只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能有益于人类社会,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庄子?在宥》记述:“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尊。”标新立异、创新独立——在品行修养上,庄子称之为“至尊”,可见庄子对创新看得多么重要。

为人修养要做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庄子?天地》),要光明坦荡,即使对待父母和国君,也要是非分明,不能一味屈从;“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庄子?天道》)——懂得天然之乐,不抱怨上天,不指责别人,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鬼神的责罚,乐观旷达其乐无穷;做人不去苛责于人,人家也不会苛责于你,“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庄子?山木》);“既以与人,己愈有。”(《庄子?田子方》)——你越是帮助别人,自己就会感到越充实;“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丢掉得失,知足自得,不因利禄而受牵累,失掉利禄不忧惧,没有爵位利禄也不感到惭愧。

庄子说,一个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要防止八种误区:“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庄子?渔父》)——不是自己职分的事偏要去管,叫做“揽权”;别人不理睬却还要投靠进言,叫做“佞”;看着别人脸色迎合别人心意说话,叫做“谄”;不分辨是非地说话,叫做“谀”;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叫做“谗”;离间别人的亲朋好友,叫做“贼”;赞美坏人而诋毁自己厌恶的好人,叫做“慝”;不辨善恶,在善恶之间周旋,暗中助长他们的私欲,叫做“阴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对外会伤害别人,对内会伤害自己,君子不会跟他们交朋友,明君不会用他们做大臣。为人修养切戒!切戒!

三、交友——《庄子》的道德互动

一个人品行的好坏,修养的高低,要通过动态才能检验,交友——在道德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验证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庄子认为交友要讲信用,忌轻诺;交友过程中要以人为鉴,自我检省;朋友要互相救助;朋友交往要平淡深沉;对朋友要宽容大度。

《庄子?人间世》讲,“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与朋友相交共事,必以诚信相待。镜子明亮就不会落上尘土,落上尘土镜子就不会明亮(《庄子?德充符》)。长期和贤德的人在一起交往就会没有过错,所以,交友要择善而处,要取长补短。

朋友之间要患难相助,同甘共苦,要像“泉涸”之鱼,“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君子之间的交往淡薄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甘美如甜酒。君子之交虽淡薄却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看上去甜蜜实际上最绝情。那些无缘无故结成的朋友,就会无缘无故的离弃(《庄子?山木》);交朋友要宽容大度,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庄子?庚桑楚》),不能宽容待人的人,就会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人,就是被人所抛弃的人。

四、情感——《庄子》的道德归宿
庄子认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人心受到排斥就会消沉,得到推举就会奋发向上,这种煞费苦心于上下之间的情绪就会使人心神憔悴。软弱柔顺能够战胜刚强,有锋芒和棱角会招致雕刻琢磨。人心有时其热如火,有时其冷如冰,这种变化的迅速似乎在俯仰之间发生,而且能驰骋于四海之外。人心平静的时候,深沉而又静寂;活跃的时候,高悬中天。兴奋高傲而不可束缚的,就是人心哪(《庄子?在宥》)!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 (《庄子?则阳》)天下的君主都希望大臣忠于自己;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儿女孝敬自己。而“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庄子?人间世》)——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出于天性,不可从内心更除。忠上、孝亲、敬友、爱幼——这是人间不可抹杀的情感。

在情感的发泄方式上,庄子认为平易恬淡为宜。《庄子?刻意》上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思想平静恬淡、欲念不盛的人,才能做到不患得患失,邪恶的意识才能不侵袭他的头脑。而《庄子?缮性》又引导人们“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对待高官厚禄和困顿贫乏同样乐观,所以就没有忧愁了。

爱家思乡之情为人之常情。《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祖国和故乡,一看到它就会令人高兴,即使山冈丘陵上的草木茂盛混杂,遮蔽了祖国和故乡的十分之九,望到它毕竟是让人高兴的事。被流放的越国人,离开祖国才几天,看到它所熟悉的朋友就高兴;离开祖国十天或一个月,看到那些曾在祖国见过的人就非常高兴;离开祖国一年以后,看到那些像自己同胞的人就非常高兴。一个人离开亲友同胞越久,他的思念之亲就越深厚强烈(《庄子?徐无鬼》)。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很重要,“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方子》)——令人悲哀的事情没有比心如死灰更大的,而人生命的死亡还在其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品德”被赋予了太多的阶级、时代内涵,但庄子关于道德的理论思想,就像几千年历史尘埃中的一个明珠,久远而光亮。

参考资料:

邱永山   老子庄子妙语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

张玉良   白话庄子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3年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