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杨建跃 单世联

近十多年来,“尼采与中国” 一直是比较文化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1)这固然是基于尼采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文艺这一事实,同时也与尼采学说长久的生命力及其在现代世界的重要地位有关,西方有人把他与马克思、弗洛伊德并列,称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
尼采的学说深奥复杂,晦涩难懂,中国学者对他的理解、接受也以自己的“前理解”、“成见”为背景。在现代中国,即使谈不上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尼采,至少也有若干种尼采。阅读了有关论著之后,我们认为学术界在正确地分析、评论尼采“超人”的反抗精神、“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在中国的反响的同时,对尼采思想的多面性注意不够,对中国学者如何转化尼采的工作也较少研究。本文试以朱光潜为例,分析尼采在中国的另一副面孔:不是反抗的“超人”,不是宣称上帝已死的“查拉斯图士特拉”,而是对生活和世界持一种非功利的静观态度的“审美人”。
众所周知,朱光潜历来以克罗齐的学生自居,“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等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绍介发挥才影响中国文艺界的。然而,当朱光潜在1982年为其早期的论著《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写序时,却仿佛自我发现似地说:“我从此比较清楚地认在比较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不仅在美学方面,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的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2)
这个自我发现是值得重视的。朱光潜不但在后期的《西方美学史》中没有讲到尼采(他自己多次为此遗憾),而且1960年代初还在《文艺复兴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中与当时的官方评价一致,认为尼采哲学“是个人主义思想的极端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中弱肉强食的现实情况的反映,也是法西斯统治的理论基础。到了尼采,人道主义发展到它自己的对立面:反人道主义。”(3)这篇文章并非一般的大批判文章,而是为商务印书馆1971年出版的一本内部读物写的前言(出版时没有用),具有当时背景下最强的学术性,1980年朱还把它收入《美学拾穗集》。所以他的自我发现提出了重新认识其思想起源问题,对研究现代文艺理论极为重要。
但这个重新认识也是有疑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