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程志华

从总体上把握后现代主义似乎是一个问题。因为有些后现代哲学家所致力的工作恰是反对整体化、体系化,“解构”和“摧毁”哲学体系,他们甚至不承认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存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1-)说,“事实上不存在解构哲学,不存在可以被称为解构哲学的哲学,也不存在能自身演绎出一个‘道德的组成部分’的解构哲学的哲学”。1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做总体的把握,因为后现代主义诸派别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呼应关系,而且“读者”有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权利。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另外,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某个哲学家所做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难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如同孟子讲性善论而荀子讲性恶论并不影响儒学的整体性一样。
事实上,就整体而言,在“解构”、“摧毁”和“零散”的语言文本背后,后现代主义哲学诸流派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未知的逻辑结构: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生点;对现代性的“解构”是对于现代性负面效应原因的探讨;对后现代哲学的建构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整个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旨趣体现为对人类精神的启蒙。这种结构之所以是“潜在的”,在于它是一种思维结构,而不是文本结构;之所以是“未知的”,在于单个后现代哲学的文本写作对此并无意识。同任何理论一样,后现代主义也是一种结构性存在。

“后现代是沿着现代的弊端而来的希望消除弊端的理论”。2 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弊端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导因。人类在享受电视、汽车、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生活方式时,却无法消除现代生活中的冲突、战争、焦虑以至自我毁灭的可能。后现代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揭露、分析和批判。
卢梭(jean&nbs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