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汤拥华

将宗白华与方东美合而论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两位同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20世纪20年代均留学海外,然后到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执教,又都加入了“中国哲学会”,并曾同时担任理事;他们都是从西方哲学起步,受到西方生命哲学的直接影响,最后回归中国;他们都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方东美称自己是“诗人哲学家”,这个称号对宗白华也一样合适。只不过方东美以哲学立世,而宗白华虽然曾被胡适称为“唯一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人是范寿康),却毕竟把美学当成了主业。这样一种哲学与美学之间的交互影响,应该颇有可发掘之处。 
一 
有论者认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向:“由西方生命哲学转向了中国生命哲学”,“由西方式的‘动’、‘运动’转向了中国式的‘气韵生动’。”“后期从中国哲学中发掘的生命精神,才是他的美学和艺术观的基础。……作为宗先生美学基础的生命哲学,是中国式的生命哲学。”[1]这一描述自成其理,不过也许我们不一定要用“转向”这个词。30年代以前,宗白华在美学上做的工作并不多,而更多地是以一个诗人和编辑的形象出现。偶尔涉及美学问题,也都是小的议论,基本上是照着西方的讲。虽然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中的确阐发了某种“唯动主义”的艺术本体论,但那也只是对罗丹本人观点的介绍和发挥。回国之后,宗白华忙于教学,几年之内没有发表什么论文。直到1932年,在忙完了歌德诞辰一百周年的庆祝活动之后,他着手进行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美学家宗白华才算正式登场。 
不过,宗白华之前所做的教学工作非常值得注意,《宗白华全集》中收录的美学和艺术学讲稿表明,宗白华留学德国期间,所承接的是玛克斯?德索等人所倡导或者推动的“艺术科学”的美学路线。这不仅仅表现在他沿袭了德索有关美学与一般艺术科学的区分,更关键的是他将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形式问题上,即通过对不同艺术类型的形式分析去把握这种艺术独特的精神意蕴。在艺术科学的发展脉络中,有几位艺术史家特别值得注意,如被宗白华称为“当日艺术界中第一流人物”的沃尔夫林,将艺术风格设定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同时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认为在特定的形式风格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整个世界心像的基础”[2](p278)。这样一来,艺术风格的比较也就成为文化风格的比较。这种美学思路对宗白华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宗白华要进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