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志宏
内容提要:托马斯·阿奎那虽然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建构基督教信仰对象的存在论证明,但是这个问题本身的性质及其包含的内在逻辑,却使“神学的跳跃”成为这种证明不可缺少的论证要素。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向有神论形而上学的扩展,也使单纯的理性论证成为不可企及的奢望。存在论证明的哲学未完成性,不仅是阿奎那的问题。也是整个有神论信念的问题,是这种信念如何应对哲学合理性挑战的问题。
关键词:存在论证明 理性方式 神学跳跃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在其两部重要著作《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的开头部分,都提出了基督教信仰对象的存在论问题,并以理性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解答。他虽然试图在自然的基础上论证有神论信念的理性合理性,弥合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张力和不一致,为那些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们提供一种思路和信心;但是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在逻辑以及他的基本立场所赋予这种论证的“前意识”或“前见”,都界定了论证的意义和走向,使得“理性”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展开。
一、存在命题的性质与哲学家的职责 阿奎那之所以在阐述其基本哲学思想和神学思想的《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的开头部分,提出有神论信仰对象的“存在”问题并以理性的方式对之进行阐释,是与他看待这个问题的性质以及他所采纳的基本认识论立场有关。阿奎那认为,基督教的基本问题——“上帝存在”,并不是一个自然理性能够直接把握并清楚理解的问题。他说,“上帝存在”这一命题虽然因其“宾词与主词的一致”、“上帝是其自身的存在”等等原因,而使其在绝对意义上逻辑清晰、含义明确,使其本身具有自明性;但对大多人来说,他们并不认识这个命题中宾词和主词的意义,因而对于人们的一般知识状态来说,这一命题却不是自明的,“上帝不存在”这一说法在逻辑上并不是自相矛盾的①。在他看来,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乃是由于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上帝的本质,不能完全地理解上帝的本质即是他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命题做出解释和论证,通过为我们更为熟悉更为明确的事物,通过我们感觉所接受的东西,来理解它的意义。
阿奎那不仅从“上帝存在”这一命题所具有的性质上,说明了以理性的方式阐述这一命题的必要性,而且也从他所采纳的基本认识论立场上阐释了它的意义。虽然阿奎那是作为一个神学家来确定其基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他却试图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家的首要工作出发来界定其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的。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把富有智慧的哲学家(wise men)的首要职责和任务归结为对宇宙“最高原因”的思考,这乃是由于“在所有的人类追求中,对智慧的追求是最完美、最崇高、最有益和最令人愉快的”①;而宇宙的最终目的展示了某种(最高的)“理智之善”,因此对宇宙最终目的的思考必定成为智慧的首要工作。因此,阿奎那说,他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设想他的职责,这就是在“消除相反谬误的同时,澄清天主教信仰所认可的真理”②。
然而,由于“上帝存在”命题不具有一般知识状态的自明性,因此在理性上阐述它的意义,就构成了哲学家的基本职责。阿奎那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确定他的任务的,他不认为这个命题是一个纯粹启示、从而不能够也不需要理性论证的命题,相反,他相信这一命题具有在自然基础上的可认知性,从而发展出了与亚里士多德思想一致的认识路线——从理性上为“上帝存在”提供可能的论证与证明。
阿奎那认为,这种“证明性的论证”主要是从感性事物出发的。而在通常的意义上,依据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原因,被称之为‘先天’论证,这是从绝对先在的东西出发的论证。另一种是通过结果,被称之为‘后天’论证,这是从仅仅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先在的东西出发的论证”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