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军海
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基本上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20多年来,成果斐然,自不待言。按照学术研究的一个有些“吊诡”的规律,研究越是深入,问题自然会暴露得越多。“知识增时只益疑”,王国维的这句诗虽然有些悲观,但却应当是知识人应有的一个基本学术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把前辈的学术成果当作自己探讨的起点,学术也才会薪火相传。
重新审视阐释中国美学的理论元话语佛教传入中国时,曾有一个“格义”阶段。这个用来“格义”的话语体系,叫做“元话语”(meta-dis-course)。和佛学传入中国时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典籍成了西方美学话语“格义”的对象,而当年则是用中国话语“格”佛典的“义”。
这种特殊境遇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越是用西方术语来说明中国古代有美学,就越发觉得中国古代美学存在的可疑。理论之所以为理论,就是因为其解释功能。一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