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圣人”一词在书中的二十六章中出现过,总次数为三十一次。在总共八十一章、“五千言”的《老子》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也可略知“圣人”所指的角色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了。所以,试着对老子的“圣人”这一角色进行剖析,也不失为一条深入理解老子精神实质的道路。
一、最高的智慧化身
老于虽不自称是圣人,圣人好像是历史上的人君,或道家的理想人物。但在七十章中对圣人进行分析研究后,可看出圣人实是隐指老子自己,为老子之化身。“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章)老子极端看重圣人,赋予了圣人极高的智慧,认为圣人在无为中能传达和表现最高的智慧。而圣人的最高智慧表现在圣人为一体道之人。圣人为一典型有道者,此可从七十七章之言知之。该章曰:“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章)句中之圣人显然是一典型有道者。
老子哲学的创造性在于他将道升华为“普遍之道”,成为独立于任何事物的绝对。圣人作为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者,在圣人处,“道”实现了突破和飞跃,从“天”“帝”及其他具体事物的隶属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