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志华
提 要:吕洞宾的生平事迹历来扑朔迷离。本文在前贤有关考证的基础上,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综合叙述了各种文献对吕洞宾的名字、身世、生年、籍贯、是否中举等情况的不同记载,并作了考辨。本文考证出吕洞宾的师父有四位,并发现北宋秦观的《魏景传》是较早记述钟吕内丹派世系的文献。本文还全面考察了宋元文献记载的吕洞宾传道度人的事迹。
关键字:吕洞宾、身世、生年、籍贯、事迹
纯阳子吕洞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吕洞宾济世度人的事迹,自五代宋初以来,广为流传。学界对吕洞宾的生平及度人事迹,已作过一些考证,然在资料(特别是宋代文献)的发掘上尚有许多遗漏。本文谨稽考有关文献,对此再作探讨。
一、名字
关于吕洞宾的名字,文献中有多种记载。最常见的说法是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南宋曾慥《集仙传》则说“又字希圣”。[1]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九“岳州”和《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四“仙佛”则载洞宾名“岩客”。按,北宋中后期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庆历( 1041 - 1048 )中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字子京)坐事谪守岳阳,一日有刺谒云‘回岩客'。子京曰:‘此吕洞宾也,变易姓名尔。'” [2] 因吕洞宾常常化名出现,故诸书所载不一。其最常用的自称是回道人(或回山人),故世亦呼为回仙、回公。元初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下简称《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谓其本名为吕绍先,拜钟离权为师后,钟离权为其更名岩字洞宾。
二、身世
关于吕洞宾的身世,许多典籍均载其为吕渭之孙、吕让之子。北宋初杨亿《谈苑》载:“张洎家居,忽外有一隐士通谒,乃洞宾名姓,洎倒屣见之。洞宾自言吕渭之后,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洞宾系出海州房。让所任官,《唐书》不载。” [3] 《岳阳风土记》说:“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渭之孙。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 [4] 北宋末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中亦说:“世传神仙吕洞宾名岩,洞宾其字也。唐吕渭之后。”按:《旧唐书》和《新唐书》皆有吕渭传。吕渭乃河中府(府治在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卒于贞元十六年( 800 年)。官至礼部侍郎。四子温、恭、俭、让,皆有美才。温官至户部员外郎,恭、俭皆官至侍御史,让官至太子右庶子。清初张尔岐《蒿庵闲话》载:“天启( 1621 - 1627 )中,济南盛传《吕仙自叙传》,云是得自乩笔者,传云:吕仙本唐宗室,避武氏之祸,挟妻而遁,因易吕姓;以山居,故名岩,字洞宾;妻又死,号纯阳子。”此说虽然后来流传颇广,但因晚出,故不足征信。清乾隆年间刘体恕所编《吕祖全书》,在《吕祖本传》前之《小序》中,也批评“传闻之异,有谓(吕祖)本唐宗室姓李,或曰名珏,或曰名琼,以夫妇入山双修,易姓吕”的说法。
三、生年
关于吕洞宾的生年,各种说法不一,最早说他是唐太宗时人,最迟说他是唐僖宗时人,道教典籍则大多说他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说“贞元十二年丙子( 796 年) 四月十四日 生”。元代刘志玄等《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亦谓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 796 年)”。元代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既说“生于天宝十四年乙未( 755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时”,又载“一云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 796 年)”。元代苗善时《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一则说生于“贞元十四年( 798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时”。而元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则谓生于“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此一记载显然有误。唐德宗兴元年号只使用了一年,兴元十四年疑为贞元十四年;但贞元十四年的干支纪年为戊寅,而非丙子。在上述几种说法中,“贞元十四年”说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认同。明《万历续道藏》所收《吕祖志》、清乾隆年间刊刻《吕祖全书》均采用了“贞元十四年”说。
四、籍贯
关于吕洞宾的籍贯,亦存在多种说法。较早的宋代记载,说他是“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如北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三《华中重修云台观记》说:“关中逸人吕洞宾,有剑术,虽数百里,顷刻辄至。”并谓“此皆旧史之文也”。北宋王举《雅言系述》有《吕洞宾传》,“云关右人,咸通( 860 — 873 年)初举进士不第”,值黄巢之乱,“携家隐居终南山,学老子法”。 [5] 宋代王常《真一金丹诀》谓吕洞宾为“鄂州进士”。 [6] 南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则说:“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谓吕洞宾有自传存于岳州石刻上,“云吾乃京兆(一作京川)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和元代郝天挺《唐诗鼓吹》卷六亦谓吕洞宾为“京兆人”。南宋曾慥《集仙传》则说吕洞宾为九江人。 [7] 金朝袁从乂《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说:“真人讳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为河中永乐人”,“永乐镇东北隅,行百步许曰招贤里,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 吕 君之故居也”。 [8] 《金莲正宗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均谓吕洞宾为永乐人。《仙鉴》卷四十五则既说“世传以为东平人”,又说“一云西京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人,即今河东河中府也”。按,“东平人”与“河中府人”二说,并不矛盾。山东东平为吕氏郡望,故吕氏后裔迁至河中府者,仍自称东平人。吕温所作《裴氏海昏集序》、《 陈 先生墓表》等,均自题“东平吕某述”。 [9] 对于吕洞宾籍贯众说纷纭的现象,苗善时在《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一中解释说:“或疑各本载帝君生所及居处不一,详推乃父仕宦迁移,又作者欲在本乡人物为美,是以差误不一”。元代,全真道士在永乐镇修建纯阳万寿宫。从此,以永乐镇为吕祖故里的说法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认同。
五、是否中举
关于吕洞宾是否中过进士,也有多种说法。《雅言系述》说他“咸通( 860 — 873 年)初举进士不第”。 [10] 《岳阳风土记》说“会昌( 841 - 846 )中两举进士不第”。 [11] 北宋末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说:“世传吕公得道之士,唐僖宗时( 874 - 888 年)进士”。《真一金丹诀》说“经数举,不第其名”。 [12] 《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说“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五引《丹诀》说“吕洞宾举进士,两至礼部皆不利”。《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说“当敬宗宝历元年( 825 年),举进士甲科中选”。 [13] 《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谓吕洞宾“屡举不第”,卷四十五“吕岩”条则既说其“至文宗开成二年丁巳( 837 年)擢举进士”,又载“一云武宗会昌( 841 - 846 年)中两举进士不第”。《金莲正宗记》卷一则说“唐文宗开成元年( 836 年)丁酉岁擢进士第”。按此说有误,唐文宗开成元年为丙辰岁,丁酉岁应为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谓“年弱冠登进士第”。《唐才子传》卷八则说“咸通( 860 — 873 年)初中第,两调县令”。关于吕洞宾是否中举,联系吕氏家族在当时的处境,我们认为“不第”的可能性大。据《旧唐书·吕渭传》载:“长庆( 821 - 824 年)以后,李德裕党盛,吕氏诸子无至达官者。”诸书所载吕洞宾应举的时间,大多在长庆以后,故谓其“屡举不第”,较符合历史事实。
六、师承
关于吕洞宾的师承,据《道藏》内外文献,其名字可考者计有四位,分别是钟离权、苦竹真人、崔希范和火龙真人。
钟吕传道的故事在教门内外广泛流传。关于钟离权为吕洞宾之师的较早记载见于北宋秦观的《淮海集》。秦观在该文集卷二十五《魏景传》中说,魏景“遇华山元翁,从授炼丹铸剑长生之术。元翁名碧天,其师曰刘海蟾。海蟾之师曰吕洞宾。洞宾之师曰钟离权。自权至景凡五世矣。”
据道书记载,钟离权以黄粱梦点化吕洞宾 [14] ,并以十试来考察吕洞宾向道之心是否坚固,十试过后,尽授内丹妙诀。内丹术得到钟吕的大力倡导之后,在道教中成为最重要的修炼方法。宋元以来的道教诸派,无一不以内丹修炼为旨归。因此,钟吕传道在道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吕洞宾遇钟离权的地点,文献中也有不同记载。《三洞群仙录》卷五说“因游庐山,遇 钟离 先生,得其道”。《金莲正宗记》卷一也说遇 钟离 先生于庐山。《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所引吕洞宾《自传》,则说“因游华山,遇钟离权,传授金丹大药之方”。南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说“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 《仙鉴》卷四十五谓拟游华山,遇钟离真人于长安道中。《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和《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均谓吕洞宾游沣水之上,遇钟离权授神仙之道。
关于吕洞宾师事苦竹真人,《能改斋漫录》卷十八引吕洞宾《自传》,说他“复遇苦竹真人,方能驱使鬼神”。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所引《回仙自传》所载亦同。《仙鉴》亦引吕洞宾《自传》,则说他遇苦竹真人“传日月交并之法”。
关于吕洞宾师事崔希范,南宋曾慥《道枢》载,吕洞宾从崔希范受《入药镜》,并进而由此参悟内丹要妙。 [15] 《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载其“复于僖宗广明元年( 880 年),遇崔公传《入药镜》,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
关于吕洞宾师事火龙真人,《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载吕洞宾“首于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法,后于长安道中遇(钟离)真人题壁间”。约出于明代的《吕祖志》卷一《真人本传》前文与《仙鉴》的说法相同,后文又说“洞宾既得(钟离)云房之道,又得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而《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和《金莲正宗记》则说天遁剑法也是钟离权传授的。
七、传道度人事迹
吕洞宾道成之后,发宏大誓愿,以度尽众生为己任。《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载:钟离权升天之日,嘱付吕洞宾说:“吾去后,好住人间,功德圆时,亦当如吾升玉虚矣。”吕洞宾则回答说:“弟子之志,则异 于 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
吕洞宾信仰之所以在宋以后盛行于世,正是由于其显迹世间,慈心接物、传道度人的活动所致。北宋初年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谓“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可知吕洞宾作为神仙的名声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吕洞宾在唐末五代至宋初的事迹,只有少量记载。北宋初陶谷《清异录》卷下载:“唐末冯翊城外酒家门额书云:‘飞空却回顾,谢此含春王。'于王字末大书‘酒也'。字体散逸,非世俗书,人谓是吕洞宾题。”北宋释文莹《玉壶野史》卷九《李先主传》载:南唐烈祖李升在位时,有一自号“回同客人”的渔者,好唱诗词,其中有“玉龙生甲归天去”一句,隐喻李先主寿终之日,时无识者。后来事情应验,人们猜测渔者就是吕洞宾。 [16] 北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二十《谈丛》载南唐李后主派画工访求吕洞宾像,久而不得。后来画工遇一异人,悟其为吕洞宾本人,遂图画而献之。《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载:宋太祖初受禅,吕洞宾自后苑中出,太祖“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谈苑》载吕洞宾曾谒见宋初大臣丁谓、张洎。 [17]
北宋时,流传最广的吕洞宾事迹,一为吕洞宾过岳阳楼,唯有城南柳树精识其为神仙;二为吕洞宾过沈东老家,饮酒题诗。
前者见载于北宋王巩《闻见近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张舜民《画墁集》和叶梦得《岩下放言》等书。尤以《画墁集》所载为详。该书卷八《郴行录》记作者“辛卯登岳阳楼。楼有牌极大,乃前知州事李观所记吕洞宾事迹。李先知贺州,日有道士相访,自言遇 吕 先生诵过岳州诗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始亦不知其由。其后李为岳州,有白鹤寺僧见过,道 吕 先生题老松诗,与道士之言相符。吕憩于寺前松下,有老人自松梢冉冉而下,致恭于吕。吕问之为何,乃曰:‘某松之精也。今见先生过,礼当候见。'因书二绝句于寺前壁间:‘独自行兮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又云:‘朝游百越暮三吴,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醉吟飞过洞庭湖。'郡人于松下构亭,名曰吕仙亭云。”吕洞宾所题二诗在后世广泛流传,影响甚大。第二首诗版本较多,“朝游”或作“朝辞”,“百越”或作“北越”、“北海”、“北粤”、“岳鄂”,“三吴”或作“苍梧”,“袖里”或作“袖有”,“三入”或作“三过”,“醉吟”或作“朗吟”、“高吟”。诗中所谓“青蛇”,据说为青蛇宝剑。
后者见载于众书,尤以北宋陆元光《回仙录》所记为详。文曰:吴兴之东林沈东老 [18] ,善酿白酒。熙宁元年( 1068 年) 八月十九日 ,有客自号回道人,长揖于门曰:“知公白酒新熟,远来相访,愿求一醉。”东老见其气度非凡,知为异人,乃出酒器十数件陈于席间。回道人自日中至暮,已饮数斗,了无醉色。时秋暑未退,蚊蚋尚多,回道人乃命取竹枝,以余酒噀之,插于远壁,须臾蚊蚋尽栖壁间,而所饮之地无扰。东老欲有所叩,先托以求驱蚊之法。回道人说:“小术何足道哉!闻公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且笃于孝义,又多阴功,此予今日所以来寻访,而将以发之也。”东老因叩长生轻举之术,回道人说:“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离形而顿去,惟死生去住为大事,死知所往,则神生于彼矣。此古今人所谓第一最上极则处也。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然公之所钟爱者,子偕也,治命时,不得见之。当此之际,公亦先期而致谨,勿动怀,恐丧失公之真性。”东老颔而悟之。饮将达旦,回道人取席上石榴皮,于壁上题诗一首:“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已而告别,东老送之至舍西石桥,回道人先行数步,乘风而去,莫知所适。后东老果于熙宁五年( 1072 年)辞世。 [19] 此事在北宋文人间引为雅谈,苏东坡、陈师道等均曾作诗和吕洞宾之诗。 [20]
据诸书所载吕洞宾《自传》,他最先度化的两个人分别是郭上灶和赵仙姑。《自传》说:“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郭性顽钝,只与追钱延年之法;赵性通灵,随吾左右。” [21]
关于郭上灶,北宋张师正《括异志》卷七云:郭上灶者,不知何许人。天禧( 1017 - 1021 年)中,受雇于一茶肆。一日,有异人至,袖间有利剑,郭私念曰:“必 吕 先生也。”伺其出,即走拜于前曰:“际遇先生,愿为仆厮。”吕不顾而去,郭尾随其后,吕回顾曰:“若真欲事我耶?可受吾一剑!”郭唯唯,延颈以俟。吕引剑将击,郭大呼,已失吕所在。郭见自己乃在官方粮仓中,巡卒擒送官,杖而遣去。郭自此遍寻 吕 先生。天圣( 1023 - 1031 年)末预知死期,求赵长官为造棺。既逝,葬之河岸。其年秋,大雨,河水泛涨,赵虑其棺为水所漂,策杖临视,其棺果露而四际亦开,以杖拨之,但见败絮,盖已尸解矣。作者谓赵曾向其父言之如是。《三洞群仙录》卷十和《仙鉴》卷四十八均有郭上灶传,皆取材于《括异志》。《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谓郭上灶乃岳州老树精之后身。
关于赵仙姑,《仙鉴后集》卷六有传,谓其名何,永州零陵人。年十二,入山采茶,与同伴走失,遇髯仙授其一桃,食其半,回家,从此不吃五谷。常有仙人降其家,与之谈论。道州刺史周廉夫回朝,经过零陵,往见仙姑。坐中有客,仙姑曰:“此乃吕仙翁也。”仙姑洞知人事休咎,后尸解去。赵仙姑在一些文献中往往讹为何仙姑。《纯 阳帝 君神仙妙通纪》卷四“度何仙姑第十九化”,所述何仙姑事迹,实即赵仙姑也。该书并谓髯仙即吕洞宾。考何仙姑另有其人,《仙鉴后集》卷五有传,系唐武则天时人,服云母粉得道。
有关吕洞宾一生的主要传道度人活动,《正统道藏》中有两种文献作了集中概述。其一为南宋白玉蟾所作《平江鹤会升堂》,其二为元代苗善时所撰《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白玉蟾以诗歌的形式,概括地诵说了吕洞宾一生的传道度人活动,如云“或时磨镜市中行,或时卖墨街头走,或称姓田或姓回,江口京口归去来”,“江都度得西山施(即施肩吾),霅川度得东村沈(即沈东老)”,“茶中传授郭上灶,酒里点化何仙姑”,“太平寺里旧题诗,三入岳阳人不识,黄昏武夷拂袖去,午夜君山玩月归”等等。 [22] 据苗善时《纯 阳帝 君神化妙通纪序》,他“集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绩成一百二十化,析为六卷”。但今本只存一百零八化,却析为七卷。根据苗书所载,吕洞宾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传道对象固然有达官贵人,但更多的是广大下层民众。正因为吕洞宾慈悲为怀,不拘一格随缘度人,所以他才在民众中获得广泛美誉,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真诚尊崇。
吕洞宾的济世度人事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以类:(一)度人为仙(在道教看来,度人为仙是从根本上使凡人摆脱灾难的善举,是最根本的救世之道。故吕洞宾所撰诗词,以劝人修道居多);(二)救治疾病;(三)扶助贫人;(四)惩戒恶人;(五)倡导人伦,施行教化。这五个方面都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所以宋元以来,吕洞宾成为民众最感亲近的神仙,成为“好人”的象征。民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生动地反映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说:“佛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谬(即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具体到吕洞宾而言,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乃是救世和劝世的神仙,可以说是民众各种善良愿望的代表,故最受民众的崇敬。
注释:
[1][7]见陶宗仪《说郛》卷五十八下。
[2][4][11]见陶宗仪《说郛》卷六十二上。
[3][17]见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三。
[5][10]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
[6][12]见《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8][13]见陈垣编《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48 页。
[9]见《吕衡州集》卷三、卷七。
[14]“黄梁梦”故事本出于唐代沈济既所撰《枕中记》,言唐开元中道士吕翁于邯郸道客舍中点化卢生之事。后来道教中人将此故事套用于钟吕身上。
[15]《道枢》卷十三《指玄篇》载:“纯阳子曰:吾得子崔子(名希范)之言,而后知龙阳也,出乎离;虎阴也,生乎坎,二者会而为道本焉。”卷三十七《入药镜中篇》亦云:“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
[16]释文莹谓“玉龙生甲”隐喻甲辰岁,李先主于是岁崩殂。按,此说有误,李先主实死于癸卯岁( 943 年)。
[18]南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九据王会《回仙碑》,云沈东老名思,字持正。
[19]见北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九、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
[20]《东坡全集》卷六有苏轼和吕洞宾之诗三首:“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 华岳 先生尸解余。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余。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诗前有小序云:“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陈师道《后山集》卷八有《次韵回山人赠沈东老》二首:“一杯领意不须沽,六字持身已有余。痴子未知天上乐,先生今解世间书。”“随世功名非所望,称家丰俭不求余。青衫出指论奇字,白发挑灯写细书。”
[21]见《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
[22]《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平江鹤会升堂》。
作者尹志华, 1972 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