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哲学 >哲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以及为什么称之为“法家”?




01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那你知道这个“法”是什么意思吗?是法律法规的意思吗?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

儒家的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际上在西周的封建社会,当时各国基本上是按照两种原则治理国家:一条是“礼”,一条是“刑”(刑法的刑)。其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礼的功能是调节,人要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的意义上,礼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使人文雅。而在古代对于贵族阶层,礼是一种不成文法典,以褒贬来控制贵族阶层的行为。而另外一条原则是“刑”,就是刑法,它只适用于庶人,也就是下等阶层的平民,在儒家经典《礼记》一书中有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以在封建社会,实际上是用礼来约束贵族阶层的行为,而用刑来约束下层平民的行为。

而法家则不同,他们主张用规范的制度来管理所有人,打破了阶级划分。法家的“法”其实并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意思。它其实是一种管理或者治理国家的规则或规范。它有三个重要内涵:

  • 第一是势,权势的势,是指权力和权威;

  • 第二是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

  • 第三是法,是指法律和法制。

我们现在都知道“依法治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共识。但在当时的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巨大的创新。

02

那韩非子是如何提出如此大胆的思想的呢?在讲解法家思想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聊聊韩非子的一生。

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是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是当时韩王之子,属于贵族阶层。当然这里的韩国并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韩国,古代的韩国在今天的河南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韩非是大思想家荀子的学生,也和秦国丞相李斯是同学,但传说就是这位老同学因嫉妒韩非才华,设计陷害了韩非。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当时的战国七雄的秦国和韩国说起,在战国七雄的齐楚秦燕赵魏韩中,韩国地处中央,与秦国接壤,而且国土面积最小、土地贫瘠、国力衰弱。处在夹缝中的韩国,时刻面临着强大秦国的威胁。所以韩国随时处于被人吞并的危险。为身为韩王之子的韩非子比任何国家的谋士都要焦虑,他曾多次劝谏韩王,都没有被采纳。韩王无用,大臣又结党营私,韩国日渐衰落。韩非子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愤慨与焦虑下,写下了十余万字的著作《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一书在韩国没有得到重视,但流传到了秦国,却得到秦王的赏识。秦王对韩非求才若渴,为了把韩非子请到秦国,秦王不惜攻打韩国。韩国无奈只能派遣韩非子作为使臣出使秦国。在秦王见到韩非子之后,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并经常请教他治国之道。这也让当时的秦朝丞相李斯十分嫉妒,生怕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不保。

为了让秦王打消攻打韩国的念头,韩非子写了一篇《存韩》献给秦王。目的当然是为了说服秦王不要攻打韩国。秦王也果然看出了他的心思,"心在韩国身在秦"。于是秦王将他关押起来,并死在狱中。虽然不少人说李斯因嫉妒挑拨秦王让韩非子下狱,并送毒药让他在狱中自杀。但韩非子之死到底为谁所害,后人恐怕无法考证。

03

虽然韩非子已死,但他的法家思想却影响深远。《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书中韩非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是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最重要的武器,这也是历代帝王必修课。且不说他的其他思想,单是"以法为本,法不阿贵"这种思想,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前卫。那为什么韩非子能提出如此先进的思想理念呢?

这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背景说起,前面我们在讲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时候,就讲到,我国古代是农业国家,而农业和农耕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中国人历来重视过去的经验和传统。这种心理状态,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影响很大。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思想家都将自己的思想起源追溯到古代权威,将它们作为自己思想学说的根据。比如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后来的墨子则将自己的思想权威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据说大禹比文王、周公早了一千多年。而再后来的孟子则将自己的理论学说追溯到了比大禹更早的尧舜时代。最后,道家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威,将自己的理论学说追溯到了伏羲和神农时代,比尧舜禹还要早若干世纪。

所以,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是往过去看,认为古代的思想和学说更有权威,更具智慧,而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与其他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家思想主张立足当下,并往前看,认为历史是发展和变化的。所以,法家思想具有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样的思想也有其历史背景,韩非出生于战国末期,群雄逐鹿,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下的阶层固化被逐渐打破,一些贵族阶层丧失了土地和爵位,前面我们讲的孔子和孟子都出生没落的贵族家庭。而各地的诸侯国实际上已经是半独立的状态,随着各诸侯国不断战乱,这些小国家越来越集权,同时也大量引入能人贤才出谋划策,这时候一些平民凭借着才能和运气,也顺利成为了社会上的显要人物,甚至成为了诸侯国的顾问和首相,而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为“法术之士”。因为这些法术之士多是出生平民,因此他们并不认为只有圣人或者天子才能治理国家,他们提出了一套治理国家的法术,他们宣扬通过规则制度,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治理好国家。后来这些法术之士进一步将自己的治国之术理论化,形成了早期的法家思想。

在此基础上,战国末期的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法家的思想,成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道家老子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法家思想实际上为秦国和后来汉武大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04

法家思想是战国末期的最后一家,那它与先秦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差别呢?

道家和法家代表了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约束和管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而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但其实它们也有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无为而治。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不去过度干涉自然运行。这其实也是法家的观念,法家也认为君主自己应该无为,而让别人替他为之。换句话说,法家其实认为,国家是通过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运行的,而不是依靠所谓天子或圣人来领导。

另外,韩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他说“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他在《韩非子》一书中,还讲述了著名的“矛与盾”的故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对立统一的矛盾论问题的哲学家。

儒家主张以礼和德来治理国家,是一种偏理想主义的思想;而法家主张以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在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过于卑鄙和粗野,而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过于迂腐。但这两种思想其实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变革。在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儒家主张以礼和德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反应了贵族阶级的思想理念,而法家思想打破了阶级划分,将儒家的“礼”抛弃了,主张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变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四库全书

更多>